在探索生命奥秘的征程中,核酸一直是科学家们关注的焦点。核酸作为 DNA(脱氧核糖核酸)和 RNA(核糖核酸)的总称,与蛋白质一同构成了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而在 RNA 的研究领域,人工合成生物活性核糖核酸更是一项极具挑战性与开创性的工作。
上世纪 60 年代,美国科学家霍利的实验室率先完成了世界首个 tRNA(转移核糖核酸)分子的测序,且发现该分子具有明确生物功能 —— 可与丙氨酸结合并将其带到核糖体上参与蛋白质合成。受此启发,1968 年,我国科学家在北京和上海分别组建研究团队,毅然启动人工合成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项目。这一项目难度堪称 “地狱级别”,中科院上海生化所王德宝研究员及其协作者历经 13 年不懈拼搏,自行制备了包含 4 种普通核苷酸和 7 种稀有核苷酸在内的所有十一种核苷酸(或核苷)、十种以上工具酶以及各类化学试剂。
在制备原料过程中,科学家们可谓 “各显神通”。以假尿苷酸为例,因其在人尿中含量较高,研究团队起初在公共厕所收集,后因用量巨大且避免带菌考量,与上海警备区合作定期收集,再用卡车运送至上海试剂二厂。不仅如此,刚开始生产核苷酸时,因缺乏收集器,需派人日夜值守,约每隔 40 分钟就要更换收集桶并送去化验。
为攻克合成难题,研究团队在短时间内提供各种 RNA 片段以探寻最佳合成条件。彼时条件艰苦,连 RNA 水解酶的抑制剂都没有,国外同行听闻都觉得不可思议。而在合成方法上,研究人员摸索出 “半分子合成方案”,即先分别合成两个半分子,再连接成完整分子。合成的半分子仅有几毫微克,关键就在于连接而成的完整分子是否具备生物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