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斯军嫂的雪域知味
——拜读周元红诗集《爱在桂湖等你》回想
贾洪国
周元红长期在西藏林芝工作(曾在林芝县委宣传部、县总工会任职),其诗文作品多次发表于《西藏日报》《拉萨河》等刊物,职业经历与西藏文化深度交织,诗歌以藏南灵芝为隐喻,描述其诗歌风格如灵芝般“微苦而芳香浓郁”,直接呼应林芝地区的自然特色!
在西藏部队服役时,从未与周元红谋面。她在林芝,我在亚东,中间隔着卓木拉日和多情湖,还有喜马拉雅山脉的几道褶皱。各自的岗位,隔着雅鲁藏布江的湍流,隔着南迦巴瓦峰的雪,隔着无数个哨卡与兵站。直到在《雪域老兵吧》的文字里,我们才真正相识。那时,我已离开高原多年,仍时常梦见那些缺氧的夜晚。
周元红的诗里总飘着藏南灵芝的味道。这种生长在海拔三千米以上的菌类,带着微苦的芳香,像极了我们这些在高原上生活过的人。她在《爱在桂湖等你》中写道:"是谁打开记忆之匣/让我站在春之裙裳上悲泣"。我读到时,窗外的秋雨正下得缠绵,恍惚间又看见亚东沟里那些被雨水洗得发亮的松针。
她的诗歌常以西藏高原为背景,如《如今您已远离高原的风光》中,她以深情笔触回忆雪域边关的战斗岁月,将高原情怀融入文字,展现了作为军嫂的独特情感沿革。其作品被推荐至《前卫文学》等刊物,这种创作生态强化了我们这群老兵吧作者群体的集体认同感。
她在《雪域老兵吧》发表的散文和诗歌,常引用老兵故事,文字里藏着十八军老兵的故事。那些用铁镐在绝壁上凿出川藏线的身影,那些在雪地里永远凝固的年轻面容。她写陈茂兴时,我仿佛看见自己连队里那位沉默的老排长,他的左耳在卓拉的雪崩中永远留在了冰川里。我们都是高原的窃听者,偷听了太多风雪与钢枪的私语。这些文字与我的西藏军旅情结高度契合。而且作品语言洗练、情感真挚,擅长将个人经历融入高原叙事,既刻画了高原战士的坚韧形象,也助力了老兵吧平台对军旅文化的挖掘。
《爱在桂湖等你》是一本有味道的诗集,通过诗歌语言传递情感,展现了四川格律体新诗的发展现状与艺术价值。书名中的“桂湖”虽指向四川新都,但她在诗中融合了西藏生活的记忆,如“在诗中遇见另一个自己”,暗示西藏经历对自我认同的影响。其作品融合传统诗歌格律与现代诗歌表达,既保留古典诗词的意境韵味,又体现当代诗歌的创新活力。
她的诗集中有一首《七夕,他们的爱跨越了多雄拉山》:“当寒风奔袭、相思阻挡在/多雄拉山口的皑皑白雪/他们在通信电台大声呼喊/两颗滚烫的心靠电波紧紧联結”。读到时我的手指不自觉地摩挲着书页。亚东的夜又回来了——那种浓稠的黑暗里,连队养的狗突然对着国境线狂吠,我们握着枪冲出去,却发现只是月光惊动了一头岩羊。周元红懂得这种等待,她的丈夫是军医,我的妻子是农家妇女,我们都习惯了在文字里找寻家庭与军旅的频次。
周老师在诗集中运用双行体诗节(如《春之歌》),既保持西欧英雄双韵体的严谨结构,又延续中国古典对句诗的审美传统。这种形式使语言凝练、朗朗上口,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画面感。她的创作深受藏南文化影响,诗中常出现“藏南灵芝”等意象,既体现地域特色,又通过“微苦而芳香浓郁”的特质隐喻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诗人通过诗歌传递对生活的感悟与情感。如《时光荏苒减不去心中的爱语》中,“时光苒苒减不去心中的爱语/岁月更替挡不住饱涨的思绪”,既体现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又强化了情感的持久性。
《爱在桂湖等你》的现实意义在于该诗集反映了四川格律体新诗的发展历程,体现了当代诗人对传统诗歌格律的传承与创新结合,为现代诗歌创作提供了新的审美范式。
令我尤其佩服的,周老师的散文、诗歌常以西藏为背景,如《如今您已远离高原的风光》等作品,通过边关故事、军旅回忆等题材,展现了高原战士的坚韧与情怀。这种对雪域高原的深情,其作品常包含对军旅生活的回忆与感悟。
作为军嫂,周才人还长期关注高原老兵群体,例如《唐山欺凌女子事件》等文章,既体现了对弱者的同情,也延续了我们西藏老兵“兵心永在”的核心理念。这让我想起88年到成都学习期间,取版样路过正通顺街,在街头制服一个扒手后,围观群众的眼神。军装穿久了,看不得世间不平事,这种脾性就像高原晒出的色斑,永远褪不掉了。周元红笔下那些为弱者发声的文字,与她在高原上为爱人缝补军装的手指,用的是同一种力度。这种双重身份使她的创作与西藏高原形成了独特的情感纽带。文字风格兼具诗意与现实关怀,既有对高原风光的细腻描写,也有对社会现象的犀利评论。
《雪域老兵吧》里聚集着我们这样的人。有人写哨所窗台上的格桑花,有人记连队猪圈里养肥的年猪,周元红写的是军嫂们在林芝河边洗衣时,水中倒映的雪山。这些文字像一串散落的念珠,被高原的阳光串成完整的记忆。
周老师的诗歌“有味”,往往是通过语言准确传递情感与事物的本质,触动读者的心。例如《在桂湖边等待一场美丽的遇见》中“是谁在湖边留连/弹奏着是曾熟悉的乐曲”,非常容易引发读者对情感与记忆的思考。
周元红和爱人唐鹏远都是诗歌爱好者,他们眼睛里都有藏南四月天的光亮。他们让我想起亚东沟里那些并排生长的白杨,根系在地下紧紧缠绕。周元红诗里那些等待与相逢,早就在海拔三千米以上的风雪中排练过无数遍。
悉心读完周元红的《爱在桂湖等你》,忽然觉得“存在并非事实,存在唯有现象”。老兵吧里很多诗歌爱好者说得对,她的诗"有味"。不是江南的甜腻,不是北方的咸涩,是高原特有的那种味道——糌粑的焦香混着钢枪的冷铁味,酥油茶的醇厚裹着止血带的酒精味。她在《时光荏苒减不去心中的爱语》中写道:"岁月更替挡不住饱涨的思绪"。这思绪里,有林芝桃花坠落的速度,有亚东雨季蚂蟥爬上军靴的轨迹。
我们这些在高原服过役的人,身上都带着特殊的印记。周元红的印记藏在她的格律诗里,那些严谨的双行体诗节,像极了我们当年叠的方块被。她写新都桂湖的荷叶,笔下却浮现出巴松措的涟漪;她吟诵成都的银杏,字里行间却飘着林芝的松涛。高原已经渗进我们的骨髓,成为血液里跳动的海拔高度。
在诗中,什么样的语言,才是诗歌的语言。在我认为,只要是准确的表达和传递,呈现出事物的真实有效的本来面目的语言,说出了人们心中想说,想要表达的情感。就是好诗!
现在每当我翻开《爱在桂湖等你》,总能闻到一股混合着藏药、枪油和杜鹃花的气息。这气味从书页间漫出来,在林芝与亚东之间架起一道彩虹。我们这些散落在川渝地区的曾经的高原沐风者,正是靠着这样的文字确认彼此的存在——就像哨所之间用信号弹传递平安。
再次品读周元红的诗:"存在并非事实,存在唯有现象。"我想她是对的。亚东的雪、林芝的雾、新都的桂湖,最终都化作了我们笔下的文字。这些文字是另一种形式的界碑,标记着我们曾经守卫的高度。而人间至味,莫过于此——用文字腌制记忆,让岁月在诗行里保持新鲜,如同高原永远不化的冰川。
(注:本文插图均由周元红提供)
作者简介:
贾洪国:1968 年生人,西藏军旅五年,双流县报记者十年。出版有个人文学集《 一花一世界 》《 人生足迹 》 《 风兮雨兮》。近年来,主要精力用于采写《寻访战友故事集》,目前已完成了《军旅宥坐——寻访战友故事集》两册,50万字已汇编成书。因为“人在变老,军旅的记忆却永葆青春!”把文字当成爱好经营,把生活当成诗意品味,一念花开,一念云起,在时光中拈花微笑,能穿透岁月漫漫的尘埃。州省诗人协会会员、贵州省散文学会会员、贵州省纪实文学学会会员。
作者:贾洪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