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证股市只涨不跌?
答案就是让其代替土地,成为地方收入的主要来源,也就是土地财政到股权财政的变迁。
过去房地产的价格其实高度受人为因素影响,不仅是318大县,还是说货币棚改化,地方将教育、医疗等优质资源与地产捆绑在一起,都无形当中推高了房地产的价格。维持了近10年的高速增长,本质原因是地方太缺钱了,财政70%要上交给中央,但自己却承担地方的主要建设,还有公共服务,地产就变成了一个向未来融资的重要抓手。
但现在大概也是看到了,2025年1月末,全国百强新建商品住宅库存规模约为4.47亿平方米,08年的是1.64亿平方米,相差大约快3倍,而股权财政也是未来我希望能传递给大家一个重要的观念转变。土地财政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正在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首先,股权财政的核心是什么?
政府下场参与一级市场的投资,并发挥主导作用,政府便视为大投行直接投资企业。有股权在这方面,我们其实已经有非常成功的先例。最典型的就是合肥模式。
合肥模式的核心就是由政府主导,通过政府引导基金、产业投资基金,直接下场投资企业。比如早期投资京东方,合肥就赚了上百亿,还扶持了京东方这个显示面板领域的巨头。之后接待投资造诣创新、合肥长兴这些都是半导体芯片领域的核心企业,之后又赚了上千亿。还有大家关注的未来汽车,这笔投资的账面浮盈也已经超过了千亿。
而且我们会发现政府主导的股权投资和市场化投资有本质区别,它有天生的优势,政府做投资不只是为了赚钱,当然,盈利很重要,但挣钱是次要目标,毕竟政府无论推动什么产业,本质都是砸钱,但它砸钱的对象是那些想重点引导培育的企业,是有可能在未来成长为行业巨头的企业。
这些投资带来的反馈是什么?或者说怎么补充地方财政。首先,企业成长后能为地方持续贡献税收。其次,能直接拉动地方就业。再者,一个企业成功后,能带动整个上下游产业链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还能形成人才聚集的效应。像半导体芯片这类企业吸引的都是高端科技人才。对于地方来说,一旦形成这样的良性循环,古城上赚的热点钱根本不算什么,整个城市发挥的活力也被调动起来。
所以说股权财政,现在和未来的趋势很清晰,政府资本做天使投资,重点投早、投新、投小,产业资本接着做PE私募股权投资,助力企业从小做大快速发展。金融资本、公共资本则在二级市场发力,承接企业上市后的价值转换,这也顺带把中国资本市场的链路逻辑给大家重新梳理一遍。股权财政,这大概就是符合中国特色的资本市场发展模式。
其实对比土地财政来说,因为土地房子这个东西与民生深度绑定,而且过去老百姓很大一部分的压力都来自于飞速上涨的房价。现在离开了房子,反而投资还能创造出更多就业岗位,对比房地产而言,创造更多实质性的价值。
看似是一个完美的发展模式,但是这是地方财政引擎的替换,并不可能一本万利。无论怎么样,都存在三个不可避免的问题。
第一,必然会带来一轮居民资产的重新定价。比如90年代开展的对外贸易给国内带来的大通胀,15年左右,商品价格集体上涨,上涨过程持续了3到5年,财政绑定房地产后,所有居民资产都跟着重新定价,各种商品价格上涨,最终涨到了与房地产估值匹配的水平,这就是居民资产的重新定价。
而最近几年,尤其是2021年到现在,所谓的通缩,其实很多商品价格都在下降。大宗商品、汽车、手机要么没涨价,要么通过折扣降价,特别是白酒的价格一直在跌,其实是市场回归合理估值的阶段,涨过了必然会回调,而且已经调了大概4年。
国家也在通过各种方式稳定价格,甚至主动压低猪肉这类民生产品的价格,因为转型期稳定最重要。可现在财政与优质资产的股权绑定当中,新一轮的资产定价过程并不会太长,快则两年,慢则3年。到时候我们就会发现人民币的资产会完成一轮新的定价,但不会像牛肉面从18块涨到40这种简单的价格暴涨,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形式。现在我们的市场已经很大,可以通过分散流动性,提高社会平均成本的方式来实现。
第二是替代土地财政的能力严重不足,地方还是高度依赖传统的创收模式。尽管股权财政被视为土地财政的替代方向,但当前规模和覆盖范围远不能满足地方财政的需求。地方财政短期内还是难以摆脱对土地财政的依赖。
即便是现代一线城市,30%的财政缺口,仍需要靠从A股融资来填补,本质是借市场的行情泡沫赚其他投资者的钱来弥补缺口,并不是通过股权财政的长期收益支持。
同时,为了缓解财政压力,地方上还在推行土地相关的划债手段。比如,在政策上推动央企收购存量房、下场拿地,甚至成都等城市计划通过卖地来补充地方财政流动性上的不足,这都说明了股权财政尚未承担起接力土地财政的核心角色。地方财政仍处于股权财政补充、地方财政兜底的被动状态。
最后一个是媒体与市场情绪刻意误导。股权财政的运转过度依赖A股市场的行情,市场中普遍存在机构刻意控制股价的乱象,最终风险很多都转移到散户群体。部分股票借助股权财政的概念炒作,实际上并没有真实的价格支撑。
总体来说,股权财政各方面都优于土地财政,但这两项并不能孤立来看,没有房地产提前折现未来的收入带来的繁荣,也不会孕育出企业发展的环境。未来的财政趋势是以混合模式为主。一二线城市试点后,股权财政的占比可能超过70%。三四线城市,由于本土没有很多优质企业,还是会以土地财政为主,有合适的机会才会参与。
虽然我认为股权财政是比土地财政领先一个版本的存在,但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需要观察其落地效果,短期内难以完全代替土地财政。对于投资者而言,股权财政虽然很有潜力,但当前我们市场并不完善,尤其是监管方面还存在较大问题。同时,行情高度依赖国家对这类资金的人造泡沫。
建议大家先观察股权财政的实际效果,比如监管是否完善,国企分红与融资逻辑是否理顺落地。这些条件成熟以后,再择机入场,避免被现在短期的表象给误导。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