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早年间某些不太负责任的电影和电视剧的误导,直到现在依然有相当数量的人群,认为辫子王朝末期之所以沦落到被西方欺负被列强瓜分、年年赔款岁岁割地的处境,完全是因为武器落后的原因。然而,在真实的历史上,满清的部队早就不是刚刚入关时的大刀长矛、硬弓悍马,根据史料以及实物证明,有数量惊人的西方枪炮存在于晚清军队的序列中,而且并不是全体高价进口,不少清军士兵手中还有为数不少的国产仿制型武器,甚至于还有诸如六管加特林、诺登飞四管神机连珠炮这等能打出金属风暴的战场杀器。
从第一次鸦片战争伊始到随后太平天国运动后期,清政府以及湘、淮两军的大佬们终于认识到新式枪炮在战争中的绝对重要性,先是出高价从国外购买,后来又开始引进机器设备着手仿制生产,于是属于华夏的近代兵器工业开始出现了萌芽的势头。到了19世纪的末期,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为核心的洋务运动已经在华夏大地上蓬勃蔓延开来。
1865年5月的时候,已经成为代理两江总督的李鸿章,创立了在日后鼎鼎大名的金陵机器制造局,当时李鸿章不惜巨资为金陵机器制造局添置大量西方机器设备,聘用西方专业技术人员,力图自行仿制生产洋枪洋炮,到1874年的那一年,清朝花高价从美国进口了数十挺加特林机枪,由于此时的加特林还处于傻大黑粗的早期状态,为了方便机动,清军士兵们特意给这种速射武器机枪添加了专用载具,就是充满了中华传统特色的木制独轮车,并且称之为"格林炮"。
格林炮的原版样本很快被交付到金陵机器制造局,由技术人员进行拆解仿制,一直到1881年,该枪才真正地被仿制成功,称之为“十门连珠格林炮”,这种国产十管加特林机枪,与加特林公司生产的原版机枪相差无几,一寸铁板可轻易射穿,唯一不足就是射程没有原版那么远,估计主要是原材料和制造工艺的问题。《张荫桓日记》曾经这样记载:“格林炮新旧两式并快捷,其极大之管径一寸,每炮以十管为度,少或六管,能穿一寸铁,其主人持已穿之铁板为证,然不甚能及远。”
金陵机器局在1884年还在美国进口了数门诺登飞四管连珠炮,这种武器是美国人诺登飞在1878年发明的一种多管排列的机枪,主体是多根平行排列的枪管,供弹具为上部的弹箱,和加特林一样,由人力转动把手驱动,依次击发并上弹,射速为每分钟300发左右。金陵机器局技工们将这种武器拆解为一个个零件,仔仔细细逐一逆向测绘,最终仿制成功。
根据历史记载,在中法战争时期,金陵机械制造局曾经一次性就供给台湾清军加特林机枪10挺、诺登飞多管排列机枪4挺,这些武器在战斗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甚至一度起到了可以左右战局的地步。据说,到了1892年代这一年,金陵制造局将“10门连珠格林钢质炮”12尊, “4门神机连珠钢质炮”12尊, 也装备到了清军的队伍中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