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梁露露
![]()
2025年8月27日,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电图科李中健/李世锋教授团队在河南省实验动物中心/郑州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成功完成一项具有创新意义的动物实验,对18只比格犬实施标准化、规模化、无创、同步12导联心电图采集。此次科研突破由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电图科/麻醉/护理牵头,联合郑州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杜春燕主任、基础医学院刘莉副教授共同完成。
![]()
该实验依托国际实验动物比格犬温顺配合的生物学特性与人性化实验设计,大幅降低麻醉依赖,18只参与实验的比格犬中13只全程清醒状态下配合完成心电图采集,仅5只使用极低剂量镇静剂,所有动物均在实验后10分钟内恢复自由活动,并于24小时内回归群体饲养,行为表现无异常。这一实践为推进动物实验伦理建设提供了“郑大范式”,所采用的12导联技术更填补了国际范围内多导联动物心电采集领域的技术空白。
比格犬是国际公认的标准实验动物模型,其心脏电生理结构与人类相似度超85%,被视为心血管疾病研究的“理想桥梁”。然而,传统心电检测多局限于单通道采集,存在信号干扰大、波形完整性差等问题,直接影响心脏疾病模型和药物实验的数据可靠性。
![]()
本次实验所用比格犬均来自SPF级(无特定病原体)饲养环境,通过模拟自然光照与设置社交空间,保障动物身心状态稳定。实验采用的12导联心电图技术可同步记录多电极点位电信号,构建高精度“心脏三维电活动图谱”,实现对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异常的定性、定量及定位诊断。
李中健和李世锋教授表示:“将温顺动物模型与无创技术结合,不仅提升了实验数据的准确性与可重复性,也有效缓解了动物实验中的伦理争议。我们致力于以技术创新与人文关怀并重的方式,推动科学研究与生命伦理的协同发展。”
![]()
本研究是继同步12导联小鼠心电图描记后,动物心电检测技术的重要进展,进一步展现出中国科研团队在伦理实践与科学技术融合中的领先意识。在探索人类健康的道路上,尊重生命、负责任的研究态度正成为新的准则。
当最后一只比格犬安静俯卧完成检测,科研人员关闭仪器时,一种前所未有的数据悄然汇聚——18份媲美临床标准的12导联心电图波形,清晰勾勒出哺乳动物心脏跳动的多维密码。“精准解读生命的语言,始于对生命本身的敬畏。” 这项技术不仅记录电信号,更刻下了科技伦理共生的新维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