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父亲痴呆25年,半夜想起自己上海有厂子,儿女赶去傻眼了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 创作声明: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和文字均不涉及真实人物和事件。

凌晨两点,雷雨交加。

73岁的陈建国突然坐起身,紧紧抓住女儿的手:"娟娟,我想起来了!上海那个厂子!"

女儿秀娟轻抚着父亲的额头:"爸,您又糊涂了,咱家哪有什么厂子啊?"

老人眼神异常清醒:"上海浦东川沙镇工业园区17号,我的纺织厂!"

这一夜过后,一家人的命运彻底改写了。

01

绍兴的老房子在雷雨夜显得格外阴沉,木质的窗框被风刮得吱呀作响。

陈秀娟坐在父亲床边的小板凳上,手里拿着半杯凉茶,眼皮沉重得快要撑不住了。

这样的夜晚,她已经熬过了无数个。

父亲陈建国躺在那张用了二十多年的旧木床上,呼吸声时重时轻。

25年来,老年痴呆症就像一个无形的枷锁,把这个曾经精明能干的男人困在了混沌的世界里。

他的记忆停留在48岁那年,常常把50岁的大儿子当成陌生人,却能清楚地叫出早已去世多年的母亲的名字。

秀娟记得,父亲生病之前是个很有主见的人。

虽然家里条件不好,但父亲总是能想办法让一家人过得体面一些。

他会在农闲时节到镇上做些小买卖,修修补补的活计也样样精通。

母亲常说,要是父亲读过书,肯定能干出一番事业来。

可惜,那个年代的农村孩子,能识几个字就算不错了。

秀娟轻轻打了个哈欠,正准备眯一会儿,突然感到手腕被人紧紧握住。

"娟娟!"

父亲的声音异常清晰,把秀娟吓了一跳。

她睁开眼,发现父亲正直直地坐在床上,眼神前所未有的专注和清醒。

那种清醒让秀娟想起了多年前父亲还健康时的样子——那时的他眼神锐利,说话总是条理分明。

"爸?您怎么醒了?"秀娟赶忙起身,想要扶父亲躺下,"外面打雷呢,您别害怕。"

"我想起来了!"陈建国的手抖得厉害,但握得很紧,"上海那个厂子,我的纺织厂!快,你们赶紧去看看!"

秀娟心里一沉。

父亲的病情时好时坏,经常说一些莫名其妙的话,有时候说自己还要去上班,有时候问妈妈什么时候回来——妈妈已经去世十年了。

但今晚的父亲看起来不太一样,他的表情是那样的急切和认真。

"爸,您又糊涂了,"秀娟温柔地哄着,"我们家哪有什么厂子啊?您忘了吗?咱们就是普通农民,您年轻的时候种地,后来身体不好就在家休息。"

"不对!不对!"陈建国激动得声音都变了调,整个人仿佛被一股莫名的力量驱使着。

"我记得很清楚!上海浦东川沙镇工业园区17号!建国纺织有限公司!那是我的厂子!"

秀娟愣住了。

父亲从来没有这么具体地说过什么地址,更别说什么公司名称了。

她仔细观察父亲的表情,那种专注和认真,和平时病发时的茫然完全不同。

而且,"建国纺织"这个名字...建国不就是父亲的名字吗?

"还有老王,王师傅,王长贵!"陈建国继续说道,声音里带着一丝怀念,"他是我的合伙人,人很好,当年要不是我救了他,他早就..."

话说到一半,陈建国突然停住了,就像一台突然断电的机器。

他茫然地看了看秀娟,又看了看周围熟悉的房间,眼神里的清醒正在快速消退,取而代之的是那种熟悉的迷茫。

他慢慢躺回了床上,仿佛刚才的那个清醒的陈建国只是一场幻觉。

"我...我刚才说什么了?"他的声音又变得虚弱起来。

"没什么,爸,您做梦了。"秀娟心跳得很快,但表面上还是保持着平静,轻轻为父亲掖了掖被子,"您好好睡,明天天气就晴了。"

陈建国闭上了眼睛,很快就传来了均匀的呼吸声。

但秀娟却再也睡不着了。

她在心里反复回想着父亲刚才说的那些话:川沙镇工业园区17号、建国纺织有限公司、王长贵...这些名字和地址,听起来一点都不像是胡话。

秀娟走到窗前,推开那扇老旧的木窗。

雷雨已经停了,夜空中偶尔还有几道闪电划过。

她想起了父亲生病前的一些细节:他总是喜欢看报纸上关于经济发展的新闻,还曾经感叹过"要是能去上海看看就好了"。

当时家里人都以为这只是一个农民的美好愿望,现在想来,也许另有深意?

更让秀娟不安的是,父亲刚才提到"救了他"这几个字。

父亲什么时候救过人?这件事家里从来没人提过。

天亮后,秀娟给在镇上开小超市的大哥陈志明打了电话。

"什么?爸又说胡话了?"陈志明在电话那头显得很不耐烦,声音里还带着刚睡醒的沙哑,"秀娟,你也五十岁不小了,怎么还这么天真?爸的病都二十多年了,你还不清楚?"

"可是大哥,这次不一样,"秀娟坐在厨房的小凳子上,声音压得很低,生怕吵醒了父亲,"爸说得很具体,连地址都说出来了。"

"地址?什么地址?"陈志明的语气里多了一丝好奇。

"上海浦东川沙镇工业园区17号,还说有个合伙人叫王长贵。大哥,您想想,爸从来没去过上海,他怎么会知道这些?而且公司还叫建国纺织,跟爸的名字一样呢。"

电话那头沉默了一会儿,沉默得有些异常。

秀娟能听到大哥略显急促的呼吸声。

"你等着,我马上过来。"陈志明的声音突然变得凝重起来。

02

陈志明骑着摩托车赶到家里时,陈建国正坐在院子里晒太阳,看起来和往常没什么两样。

他茫然地看着走进院子的志明,眼神里没有一丝认识的光芒。

"爸,我是志明,您的儿子。"志明在父亲面前蹲下来,轻声说道。

陈建国看了看他,又看了看旁边的秀娟,摇了摇头:"我不认识你们。我要回家,我妈还等着我吃饭呢。"

志明叹了口气,站起身来。

这就是父亲的日常状态,分不清现实和过去,认不出自己的亲人。



"你看到了吧?"志明对秀娟说,"这就是爸现在的样子,昨天晚上肯定是你听错了。"

"我没有听错!"秀娟有些着急,"大哥,您就信我这一次行吗?我伺候爸这么多年,什么时候见过他说话这么清楚?"

志明看着妹妹认真的表情,心里也开始有些动摇。

确实,这么多年来,父亲说的胡话都是一些日常的事情,比如要去上班、找妈妈之类的,从来没有说过这么具体的地址和人名。

"那你说,咱们应该怎么办?"

"我想上网查查,看看那个地址是不是真的存在。"

兄妹两人来到镇上的网吧。

秀娟在搜索栏里输入"上海浦东川沙镇工业园区17号",按下回车键。

很快,屏幕上出现了搜索结果。

"这...这是真的!"秀娟指着屏幕,声音都在颤抖,"你看,川沙镇确实有工业园区,17号也确实存在!"

志明凑近屏幕,仔细看着上面的信息。

根据网上的资料,川沙镇工业园区17号现在是一块空地,但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那里确实有过一家纺织厂。

"这不能说明什么,"志明虽然嘴上这么说,但心里已经开始动摇了,"也许爸以前在电视上看过,或者听别人说过。"

秀娟又搜索了"建国纺织有限公司",结果让她更加震惊。

虽然搜索结果很少,但确实找到了一些零星的信息,包括公司的注册时间:1998年。

"1998年?"志明皱起了眉头,"那不是爸发病的前一年吗?"

秀娟也意识到了这个时间上的巧合。

父亲是在1999年开始出现记忆问题的,起初家人以为只是年纪大了,记性不好,后来症状越来越严重,才知道是老年痴呆症。

"大哥,我有种感觉,"秀娟转过身看着志明,"爸可能真的隐瞒了什么事情。"

"你想说什么?"

"我想去上海看看。"

志明吃了一惊:"你疯了?就凭爸的几句胡话,你要跑到上海去?那得花多少钱?咱家现在什么情况你不知道吗?"

这话说得秀娟心里一痛。

确实,这些年为了照顾父亲,家里的经济状况一直很紧张。

志明的小超市只能勉强维持生计,秀娟也没有工作,全靠丈夫在工地打工的微薄收入。

去上海的路费对他们来说确实是笔不小的开支。

"我知道家里困难,"秀娟咬着嘴唇,"但是大哥,万一爸说的是真的呢?万一那里真的有什么咱们不知道的事情呢?"

"能有什么事情?爸就是个老农民,一辈子没出过几次远门,能有什么秘密?"

"可是那个公司的名字就叫'建国'啊!"秀娟急得眼圈都红了,"这会是巧合吗?"

志明沉默了。

他不得不承认,这个名字确实很可疑。

"建国"是父亲的名字,如果真的有一家叫"建国纺织有限公司"的企业,而且注册时间正好在父亲发病前一年,这就不能简单地用巧合来解释了。

"我再想想吧。"志明最终说道。

当天晚上,秀娟又在父亲床边守夜。

她心里怀着一种莫名的期待,希望父亲能再次清醒过来,说出更多的细节。

凌晨时分,陈建国果然又醒了,但这次他显得很平静。

"娟娟,你还没睡啊?"

"爸,您还记得昨天晚上说的那些话吗?关于上海的厂子?"

陈建国看着她,眼神中闪过一丝困惑:"厂子?什么厂子?"

秀娟的心凉了半截,看来父亲又忘了。

但她还是不死心地问道:"爸,您想想,王长贵,王师傅,您还记得吗?"

听到这个名字,陈建国的表情突然变了。

他坐起身来,眼神重新变得专注起来:"老王...对,老王!他还好吗?厂子还开着吗?你们有没有去看过?"

秀娟激动得心脏都要跳出来了。父亲确实记得这些事情!

"爸,您告诉我,那个厂子到底是怎么回事?"

但陈建国又陷入了沉思,过了很久才缓缓开口:"我...我记不清了。好像很久很久以前的事情了,对了,我还买了房子,在上海买了房子..."

话说到这里,他又躺下了,很快就睡着了。

秀娟整夜没合眼。第二天一早,她就给志明打了电话。

"大哥,我决定了,我一定要去上海看看。就算借钱我也要去!"

03

三天后的早晨,兄妹两人坐上了开往上海的长途汽车。

志明最终还是被秀娟说服了,他们决定用家里仅有的一点积蓄,去上海实地看看。

"万一真的什么都没有怎么办?"坐在颠簸的汽车上,志明还是忍不住担心。

他紧握着装有所有证件和剩余现金的包,手心已经渗出汗水。

"那就当是给爸还愿了。"秀娟望着窗外飞逝的景色,声音里带着一种从未有过的坚定。

"这么多年,我从来没有为爸做过什么特别的事情。就算什么都找不到,至少我们尽力了。"

志明看着妹妹侧脸上那种近似虔诚的表情,心中的不安稍稍平静了些。也许秀娟说得对,有些事情,做比不做要强。

汽车开了四个多小时,沿途经过了无数个小镇和村庄,终于到达了繁华的上海。

刚下车,兄妹两人就被眼前的高楼大厦和人流如织的景象震撼了。

这里和他们的小县城完全是两个世界。

兄妹两人拿着从网上打印的地图,坐地铁又转公交车,在陌生的城市里摸索前行。

问了好几个路人,转了几次车,费了好大劲才找到川沙镇。

看着路牌上"川沙镇"几个字,两人心跳都加快了——他们离真相越来越近了。

工业园区位于镇子的边缘,看起来已经很破旧了。

大部分厂房都已经废弃,有些甚至已经拆除,只剩下一片空地。

"17号在哪里?"秀娟拿着地址四处寻找。

园区里很安静,几乎看不到什么人。

他们沿着破损的水泥路走了很久,终于在一个角落里找到了17号的牌子。

那是一座两层的老式厂房,外墙已经斑驳不堪,大门紧锁,上面贴着各种小广告。

"这...这是真的!"秀娟声音都在发抖,"爸说的都是真的!"

志明也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