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上海往上查几代都是你说的这种人?一个移民城市谈文化?”
这是一个老乡的跟帖。
这话一下把我拽进了某种熟悉的语境里。没错,众所周知,上海是移民城市,我们上海人的祖先也大都是外地人,这一点没人否认。但这位老乡的话里,似乎藏着两层意思:一是想抹平上海人的身份认同,二是直接否定了上海文化的存在。
我们的祖辈来到上海,努力拼搏,奋力建设这座城市,他们留下来,成了主人。而现在有些人来上海,怀着的是有奶便是娘的心态,纯粹是为了打工赚钱,未必有扎根的心,也不会珍惜和爱护这座城市。
不错,以前的现在的都是外地人,却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外地人。前者把上海当作家园来建设,后者可能只当作驿站。这难道不是事实吗?
老乡认为移民城市没有自己的文化,这简直荒谬。上海的海派文化,恰恰是在移民交融中形成的独特产物。它既有江南文化的底蕴,又吸纳了西方文化的元素,最终形成了开放、精致、讲规矩的上海风格。就连你们听不懂也反感的上海话,也是这种文化的一部分——它源自苏浙方言,却在上海这座城市里演变出了自己的特色。
那些喜欢拿“往上数三代都是外地人”说事的人,内心的自卑身体都无法容纳,都爆棚了,他们无非是想寻求一种心理平衡:你看,你们也没什么了不起,大家不都是外地人吗?你们也不要觉得自己高人一等,大家都是平等的,也不知道你们哪来的优越感?
但这种逻辑,恰恰暴露了某种自卑和狭隘,也恰恰证明了大家其实在现实里就是不平等的,我们上海人可以骄傲地说:上海就是比你们家乡富裕繁华!历史不能简单地用来抹平现实,更不能用来否定一座城市在时间长河中形成的独特文化。
上海需要外地人吗?这个就像外地人需要上海一样,上海当然欢迎外地朋友,但如果你讨厌上海话、反感上海文化,那何必来上海?回去建设自己的家乡不是更好?什么上海是我们大家的上海,什么要来改造上海人的思想这类话,回到你自己家乡去对你的家乡去说,让你的家乡告诉你和上海有多大的距离。
上海是我们这些认同这座城市的人的家乡,我们会继续传承和发扬属于我们的文化。
有些老乡的心态确实是有问题的,我理解这是一种不甘贫穷却又真的就是贫穷的自卑心理,其实也是一种文化认同的焦虑。有些人既想享受大城市的资源,又不愿接纳它的文化;既想从中获利,又心有不甘。这种拧巴的心态,才是问题的根源。羡慕?嫉妒?恨?
说到底,一座城市的文化不是在真空里长出来的,它是在历史中沉淀、在人群中磨合出来的。你可以不喜欢,但没必要否定它的存在。更何况,也不是你污蔑和抹黑就能否定得了的。
这么多年的风风雨雨,潮起潮落,上海的文化从来不怕争论,它就在那里,在弄堂里阿姨的闲话里,在黄浦江的风里,在每一个愿意认同它的人心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