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山脉无数,喜马拉雅山最高,昆仑山最长,大兴安岭最广袤。
但只有一座山,堪称"中华龙脉",秦岭。
当你真正了解这座山的分量,会发现一个惊人的事实:没有秦岭,就没有今天的中国。
——《壹》——
被误解的山脉
翻开中国地形图,很多人会犯同一个错误,秦岭?那不就是陕西境内的一座山吗? 错了,大错特错,真实的秦岭,西起甘肃临洮,横穿整个中国中部。
东抵河南鲁山,全长1600多公里,这个长度是什么概念?
北京到昆明的直线距离,也不过1800公里,更震撼的数据在后面,秦岭东西横跨8个省份,南北最宽处达300公里,总面积超过40万平方公里。
什么概念?比整个日本还大。
秦岭的建成准确地说,是四亿年,四亿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汪洋, 海水拍打着远古的海岸线,各种海洋生物在这片温暖的浅海中繁衍生息。
然后,地球开始发怒,加里东造山运动来了。
巨大的地壳挤压力量,让海底开始隆起, 三亿年前,海西运动接踵而至,更加猛烈的地质活动,彻底改变了这里的命运。
最关键的时刻发生在1.95亿年前。
印支造山运动,让秦岭彻底告别大海,成为今天我们看到的巍峨山脉,这不是简单的地质知识,这是在告诉你,秦岭的每一寸土地,都经过了亿万年的锻造。
这种深度,其他山脉根本无法比拟。
秦岭主脊海拔2000-3000米,最高峰太白山3767米,乍一看,这个高度并不出众,喜马拉雅山动辄八千米,昆仑山也有七千多米, 秦岭算什么?
但高度从来不是秦岭的核心竞争力,位置才是。
秦岭恰好横在中国的心脏部位, 这个位置,让它成为中国南北气流交汇的天然屏障, 冬天,西伯利亚的寒流南下,碰到秦岭,戛然而止。
夏天,太平洋的暖湿气流北上,遇到秦岭,被迫停下脚步。
一道山脉,分出两个世界。
——《贰》——
龙脉上的帝国兴衰
1964年,陕西蓝田公王岭,考古队员小心翼翼地清理着泥土,突然,一块头盖骨化石出现了,这不是普通的化石。
经过科学测定,这是距今115万年前的古人类遗存,蓝田猿人。
为什么是秦岭? 为什么115万年前的古人类,选择在这里繁衍生息?答案很简单:秦岭脚下,是当时地球上最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之一。
北有秦岭阻挡寒风,南有汉水提供水源。
山上森林茂密,野果遍地,野兽成群,山下草原广阔,河流纵横,气候温润,蓝田猿人选择了秦岭,这个选择,开启了中华文明在秦岭怀抱中孕育的漫长历程。
时间快进到6000年前,秦岭北麓的浐河边,出现了一个改变中国历史的村庄,半坡。
半坡人已经不是茹毛饮血的原始人, 他们会制作精美的彩陶,会种植粟米,会饲养家畜, 更重要的是,他们已经有了文字的雏形。
半坡遗址出土的陶器上,刻着各种神秘的符号。
这些符号,很可能就是汉字的祖先,为什么文明的曙光,再次在秦岭脚下点亮?还是那个原因: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
秦岭北坡的众多河流,汇聚成渭河,冲出了八百里秦川。
这片平原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气候适宜,是天然的农业基地,半坡人选择这里定居,是历史的必然,公元前221年,咸阳城。
刚刚统一天下的秦始皇,站在阿房宫的高台上,凝视着南方的终南山。
这座山,在这一年有了新的名字,秦岭,"秦为天下之脊,南山为秦之脊背。" 秦始皇的这句话,第一次明确了秦岭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
但更有意思的细节在后面。
秦始皇修建阿房宫,需要大量木材和石料, 按理说,近在咫尺的秦岭,是最好的采伐地,但秦始皇下了一道令人费解的命令:禁止采伐秦岭一木一石。
为什么?因为在秦始皇心中,秦岭就是大秦帝国的"龙脉"。
动了龙脉,江山就会不稳,这不是迷信,而是对秦岭战略价值的深刻认知,事实证明,秦始皇的判断是对的, 秦岭的确是秦国崛起的根本。
从秦非子受封秦地,到秦穆公称霸西戎,再到秦始皇一统天下,秦人的每一次迁都,都没有离开过秦岭的怀抱。
——《叁》——
一山分南北的生态密码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句古话,揭示了秦岭最核心的价值,南北分界,但很少有人知道,这条分界线到底有多精准。
秦岭恰好位于北纬32°-34°之间。
这个纬度,是地球上最神奇的分界线之一,1月份0℃等温线,在这里, 年降水量800毫米等降水线,也在这里, 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的分界线,还在这里。
三条线重合,造就了中国最清晰的南北分界。
站在秦岭主脊上,你可以同时看到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北坡,是一片金黄, 小麦田连绵不绝,偶尔有几棵杨树点缀其间。
这里的农民,世代种植小麦、玉米等旱作作物。
南坡,是一片翠绿, 稻田如镜,茶园满山, 这里的农民,祖祖辈辈以水稻为主粮,一山之隔,两种文明,更奇妙的是动物分布。
秦岭北坡,生活着典型的温带动物,松鼠、黄鼠、狼。
秦岭南坡,栖息着亚热带动物,金丝猴、大熊猫、羚牛,有时候,一只北坡的松鼠和一只南坡的金丝猴,可能生活在同一座山上,却适应着完全不同的气候环境。
大熊猫、金丝猴、羚牛、朱鹮,"秦岭四宝"。
这四种动物,为什么偏偏选择秦岭?答案藏在秦岭独特的垂直气候带里,从山脚到山顶,秦岭拥有从亚热带到寒温带的完整气候谱系。
海拔800米以下,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800-1500米,是暖温带落叶阔叶林, 1500-2500米,是温带针阔叶混交林, 2500米以上,是寒温带针叶林。
不同海拔,不同气候,不同植被,给野生动物提供了丰富的栖息选择。
大熊猫喜欢中低海拔的竹林, 金丝猴偏爱中高海拔的阔叶林, 羚牛适应高海拔的草甸, 朱鹮钟情于低海拔的湿地,一座山,满足了四种完全不同的生态需求。
这种生态包容性,在全世界都极其罕见。
秦岭还有一个更重要的身份,分水岭,北坡的水,携带着大量黄土,造就了黄河的"黄", 南坡的水,相对清澈,保持了长江的"清"。
一座山,塑造了两条完全不同性格的河流。
而这两条河流,又孕育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文明,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
——《肆》——
3767米的坚守
太白山,秦岭最高峰,海拔3767米,这里有一个很少有人知道的故事,在太白山自然保护区,有一支特殊的队伍,护林员。
他们常年生活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上,守护着秦岭的生态安全。
护林员老张,在太白山工作了30年,他见证了太白山从破坏到保护的全过程,"80年代的时候,这里到处是砍伐痕迹。" 老张回忆说,"满山的原始森林,被砍得光秃秃的。"
"现在不一样了。" 老张指着满山的绿色,"你看,树都长起来了。"
老张的话,道出了秦岭保护的成效, 从破坏到保护,从砍伐到恢复,秦岭正在重新焕发生机,数据,有时候比故事更有说服力。
目前,秦岭陕西段森林覆盖率达到67.2%。
这个数字,在全国各大山脉中名列前茅,更重要的数据在后面: 秦岭有种子植物3800多种,占全国总数的13%, 鸟类418种,占全国总数的29%。
兽类112种,占全国总数的22.4%,这些数字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在占全国面积不到1%的秦岭上,生活着全国1/5以上的动物物种,这种生物密度,堪称奇迹,秦岭有一个新的称号,中央水塔。
什么是中央水塔? 就是中国的水源供给中心。
秦岭涵养的水资源,不仅供应陕西、甘肃等西北地区,还通过南水北调工程,输送到北京、天津等北方城市。
换句话说,北京人喝的水,很可能就来自秦岭。
这个责任有多重?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每年向北方输水95亿立方米, 其中,相当大一部分水源,来自秦岭南麓的汉江上游。
保护秦岭,就是在保护全国人民的水源安全。
为什么只有秦岭敢称"中华龙脉"?答案已经很清楚了,从地理位置看,秦岭是唯一横贯中国中部的山脉,是唯一能够影响全国气候格局的山脉。
从历史价值看,秦岭孕育了中华文明,见证了华夏民族的兴衰成败。
从生态功能看,秦岭是中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是中华民族的生态安全屏障,从现实意义看,秦岭是中国的中央水塔,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支撑。
这四重价值叠加,造就了秦岭独一无二的地位。
其他山脉,或许在某一个方面超过秦岭,但没有任何一座山脉,能够在四个维度上都达到秦岭的高度,这就是秦岭敢称"中华龙脉"的底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