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侈品没有变,但底层的消费逻辑变了。
2025年,我国奢侈品市场正经历前所未有的闭店浪潮。丹麦珠宝品牌潘多拉集团最新财报显示,该公司计划在2025年关闭我国多达100家门店,远高于此前预期的50家。
这一数字背后,是潘多拉在中国市场的持续低迷——2025年第一季度销售额仅为9600万丹麦克朗,较2023年下降11%;第二季度可比销售额再度大幅下滑15%。从2019年到2025年,潘多拉在我国市场的收入占比从9%骤降至1%。
潘多拉的困境并非个案。行业统计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发生重要动态的奢侈品牌数量从92家减少到86家,所有奢侈品牌的动态总量相比2024年同期减少了34%。其中,新开门店、门店焕新、快闪店的动态数量都大幅下降约30%以上。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闭店潮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奢侈品牌正在加速从低线城市撤离,将资源集中到一线城市和部分强二线城市的核心商圈。
实体零售业的整体萧条进一步加剧了奢侈品行业的困境。2025年第一季度全国实体零售业数据显示,关店数量同比增长23.7%,即使业主纷纷降低租金(平均降幅达18.5%),仍有42.3%的空置商铺超过三个月无人接盘。
这种“降租也无人问津”的现象,反映出消费模式的根本性转变——2025年上半年,全国网络零售额达到7.9万亿元,同比增长15.3%,而同期实体零售业销售额仅增长2.1%。
同一时期,奢侈品没有变,但背后的消费逻辑却变了。
贝恩公司数据显示,2025年全球奢侈品市场面临15年来最严峻挑战,核心问题在于消费主力的结构性断层。曾经贡献全球40%奢侈品消费的国内中产群体,在经历三年消费降级后,正从“咬牙买包”转向“理性消费”。
LVMH财报显示,其二季度国内时装与皮具部门销售额同比下降9%,远低于市场预期。
高净值客群的消费偏好也发生了质变。他们开始追求稀缺性体验而非物质堆砌——2025年全球高端旅游市场规模突破1.2万亿美元,增速是奢侈品市场的3倍。这种转变直接导致奢侈品门店客流锐减,即使是最忠实的客户,到店频率也大幅降低。
除此之外,奢侈品行业“涨价成瘾”的策略正在反噬自身。2019年至今,全球奢侈品均价上涨54%,LV近三年涨价10次,香奈儿经典Flap包价格突破1万美元。然而,这种“凡勃伦效应”正在失效——Prada集团CEO Andrea Guerra坦言:“消费者对产品的认知价值未能与价格相匹配”。
当95后成为消费主力,奢侈品行业也迎来审美霸权的崩塌。Z世代不再为品牌LOGO买单,而是追求文化认同与自我表达。Gucci新任创意总监Demna推出的“乞丐风”系列遇冷,反而是FREITAG用卡车防水布制作的环保包,在年轻群体中引发抢购。
这种代际差异在消费渠道上表现得尤为明显。2025年我国奢侈品线上渗透率达46%,预计年内将超越线下,而Z世代贡献了其中72%的交易额。传统奢侈品门店的体验优势,在年轻消费者眼中正变得无关紧要。
另外二手奢侈品平台的崛起也在重构行业生态。2025年我国二手奢侈品市场规模预计达384亿元,较2016年增长6倍。这种“循环消费”不仅分流了新品需求,更动摇了奢侈品的稀缺性根基——当消费者能够以三到五折的价格购买到几乎全新的奢侈品时,专卖店的全价商品自然失去了吸引力。
更重要的问题还在于,当奢侈品背后的最大买家——庞大的中产群体开始不再为奢侈品买单的时候,奢侈品下滑也就成了必然。
国家统计局与社科院联合发布的《2025年中国社会阶层结构与流动报告》显示,截至2025年3月,我国中产阶级人数达1.09亿,占总人口比例约7.7%。这一数字虽然位居全球首位,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巨大差距——美国中产阶级占比约为50%,日本约为60%。
2025年,中产群体更是面临前所未有的财务压力。一方面,经济增速放缓直接影响收入增长,另一方面,资产缩水尤为严重: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股票市场波动加剧,理财产品收益率下降,这些都导致中产的财富增长停滞甚至倒退。
与此同时,中产群体的教育、医疗、养老等刚性支出却在不断增加。调研数据显示,中产家庭平均将收入的15%用于子女教育,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在收入增长放缓而刚性支出增加的夹击下,中产的可支配收入实际上在缩水。
面对财务压力,中产的消费观念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贝恩公司全球合伙人邢微微指出:“高净值客户表现出了很强的韧性...他们越来越偏爱低调,没有明显品牌标识的产品,还会把部分资金投入到其他消费领域,比如像子女教育或者旅游等体验性消费”。
这种转变在数据上得到印证:2025年高端旅游市场规模增速是奢侈品市场的3倍。中产正在从“炫耀性消费”转向“体验性消费”和“投资性消费”,奢侈品作为身份象征的功能正在弱化。
而在过去,中产一直是奢侈品消费的主力军。麦肯锡研究显示,我国中产群体贡献了奢侈品市场70%以上的销售额。当中产规模萎缩、消费能力下降时,奢侈品市场必然受到直接冲击。
这种冲击呈现出明显的“金字塔效应”——位于塔尖的高净值客户数量有限且消费相对稳定;位于塔基的大众消费者本就不是奢侈品的核心客群;而位于中间层的中产阶级,才是奢侈品消费增长的主要引擎。当中产开始“节衣缩食”,奢侈品市场就会出现“腰部塌陷”。
除此之外,中产对奢侈品牌的忠诚度正在迅速瓦解。贝恩公司的研究指出:“年轻一代的消费者更加倾向于小众品牌,更加强调个性化和独特性,以及品牌的价值观”。
这种趋势导致传统奢侈品牌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它们既不能完全放弃原有的品牌调性,又必须适应新一代消费者的价值观。
美国“精奢商业观察”网站分析指出:“成熟的中国消费者越来越寻求能提供独特个性化体验、展示独特故事的品牌,以引发他们的情感共鸣,而非仅作出笼统承诺”。那些未能及时调整策略的奢侈品牌,正面临被市场淘汰的风险。
面对中产萎缩带来的挑战,奢侈品行业也必须进行根本性变革。首先,品牌需要重新审视定价策略,在保持高端形象的同时,提供真正与价格匹配的产品价值。其次,必须加速数字化转型,满足年轻消费者线上购物的偏好。第三,需要讲好品牌故事,与新一代消费者建立情感联结,而非单纯依赖LOGO效应。
对中产而言,这场消费变革同样意味深长。当“炫耀性消费”的光环褪去,消费将回归其本质——不是身份的标志,而是生活的选择。
奢侈品闭店潮背后,是消费者特别是中产消费理念的成熟与理性化。潮水褪去后,或许我们会发现:真正的奢侈,从来都不是拥有什么,而是成为什么。
过去中产还能够靠着地产的增值而大肆消费,当地产这股潮水开始褪去的时候,中产也早应该回到“岸上”,而不是继续“裸泳”。
end.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