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 年的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时期。工业战线热火朝天搞生产,国防领域也在紧锣密鼓推进现代化,而军队作为国家安全的基石,更是将 “培养后继力量” 摆在了重要位置。这一年深秋,南京军区招待所的庭院里,两株法国梧桐落下满地金黄,一位身着军装、面容刚毅的将领正快步走向会议室 —— 他正是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此行,他是为与前来交流工作的沈阳军区司令员陈锡联碰面,却没曾想,一场常规的工作座谈,最终留下了一句跨越时光的人才嘱托。
许世友与陈锡联的交情,要从战火纷飞的年代说起。两人都是从鄂豫皖根据地走出来的老红军,长征路上并肩突破天险,抗日战争时期各自率领部队在敌后杀鬼子,解放战争中又在不同战场为解放全中国冲锋陷阵。相似的革命经历,让他们不仅是工作上的伙伴,更是彼此信任的战友。彼时,许世友刚在南京军区推动完部队训练改革,陈锡联则在沈阳军区牵头国防工程建设,两人碰面时,本是围绕 “秋冬季节部队战备保障”“年轻军官训练计划” 等议题展开讨论,可当话题聊到 “基层干部梯队建设” 时,许世友突然停下了手中的笔,目光变得格外郑重。
“锡联啊,” 许世友的声音带着山东汉子特有的浑厚,却比往常多了几分恳切,“我最近在基层视察时,注意到一个叫小邓的年轻同志 —— 二十多岁,从战士一步步干到连指导员,带兵有章法,搞思想工作也接地气,上次部队拉练,他所在的连硬是在暴雨里提前两小时抵达集结点,还帮着友邻部队扛装备,是个好苗子。”
陈锡联听着,顺手在笔记本上记下 “小邓” 的名字。他知道许世友的脾气,向来不轻易夸人,能让他如此上心的年轻干部,必定有过人之处。没等陈锡联开口,许世友又往前凑了凑,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嘱托:“你那边军区今年不是要选拔一批营级后备干部吗?要是有机会,多关注关注小邓,多给他人锻炼的机会,多培养培养。咱们这些老家伙,终究要把担子交出去,像这样踏实、有冲劲的好同志,得让他们尽快成长起来,才能接好革命的班。”
这句突如其来的嘱托,让陈锡联心里一暖。他太清楚许世友的 “人才观” 了 —— 在许世友看来,革命事业不是一代人的事,年轻干部就像部队里的 “新鲜血液”,只有把他们放到艰苦岗位上打磨,在实战中锤炼,才能让部队始终保持战斗力。早在抗日战争时期,许世友在胶东军区任职时,就曾把几个二十出头的通讯员提拔为排长,理由是 “他们在枪林弹雨里不慌神,能扛事”;解放战争后期,他又力主让一批从解放区参军的青年学生到基层带兵,哪怕有人担心 “学生兵没经验”,他也坚持 “经验是练出来的,只要根正苗红、肯干事,就值得培养”。
后来,陈锡联果然把 “培养小邓” 记在了心里。他特意让人调取了小邓的档案,发现这个年轻干部不仅军事素质过硬,还在部队里搞起了 “士兵谈心日记”,把战士的思想动态、家庭困难一一记录,帮着解决了不少实际问题。没过多久,沈阳军区组织 “营级干部集训”,陈锡联特意嘱咐工作人员将小邓列入名单,还在集训期间找他谈了一次话,鼓励他 “多向老同志们学习,把基层的好经验总结出来”。再后来,小邓在部队的岗位上不断成长,从营长到团长,再到后来成为军区的骨干力量,每当回忆起早年的经历,他总说:“能有后来的成长,离不开许司令员当年的认可,更离不开陈司令员的培养,老一辈革命家的眼光,是真的为革命事业着想。”
如今再回望 1964 年那句简单的嘱托,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许世友与陈锡联之间的战友信任,更看到了老一辈革命家对人才的珍视与远见。他们历经战火洗礼,深知 “事业兴衰,关键在人”,所以从不吝啬对年轻干部的扶持与培养;他们没有私心杂念,只想着 “把好苗子扶上马、送一程”,让革命的火种代代相传。那句 “小邓是个好同志,多培养”,看似朴素,却藏着最真挚的事业情怀 —— 在他们心中,个人的得失不重要,部队的发展、国家的未来,才是永远的牵挂。
这种人才观,穿越半个多世纪的时光,依旧闪耀着光芒。它提醒着我们:无论在哪个时代,重视人才、培养人才,都是推动事业向前的核心力量;而像许世友、陈锡联这样,以宽广胸怀为后辈铺路的精神,更值得我们永远铭记与传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