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如其来的炮火
8月27日,特朗普在“真实社交”平台上直指95岁的乔治·索罗斯及其子亚历克斯,要求以《反犯罪组织侵蚀合法组织法》(RICO)对其提起诉讼。
这条原本用于打击黑手党的法律,被他拿来威胁政治对手。
他的语言锋利:“我们不会再允许这些疯子撕裂美国……小心点,我们在监视你们。”
![]()
美国总统特朗普
紧接着,特斯拉CEO马斯克跟进表态:“是时候直接对索罗斯采取行动了。” 当科技新贵与政治老将站在同一战壕时,舆论骤然沸腾。
表面上,这只是一次“特朗普式的攻击”,但背后暗含的是美国社会深层的矛盾:民粹政治 vs. 全球金融精英。
特朗普为什么要在此时“点名”?
削弱民主党的资金网络
索罗斯家族基金会是美国最有力的进步派资金来源之一。2024年大选年,索罗斯及其基金会向民主党及相关团体投入超过6000万美元。对特朗普而言,打击索罗斯,等于削弱民主党的财政后盾。
![]()
索罗斯
迎合“反精英”的情绪
在美国,社会贫富分化已到极点。
前1%的人口掌控全国近三分之一的财富。索罗斯,这个在1992年“狙击英镑”名声大噪的亿万富翁,本就是全球化金融的象征。
特朗普把“全球金融寡头”塑造成“敌人”,是典型的民粹操作。他知道,这种叙事能最大程度团结底层选民。
继续“武器化法律”
特朗普多次把司法当作政治工具。此前他以RICO法案威胁调查民主党智库、部分NGO,如今把矛头对准索罗斯家族。这既是政治斗争的延续,也是为自己可能面临的法律困境转移视线。
索罗斯:金融理论与现实的化身
要理解为什么索罗斯始终是特朗普阵营的“恶魔化对象”,必须回溯他的金融哲学。
反身性理论:市场并非理性机器
索罗斯说过一句著名的话:
“世界经济史是一部基于假象和谎言的连续剧。要获得财富,就要认清其假象,投入其中,然后在假象被公众识破前退出。”
这就是他的“反身性理论”:市场参与者的认知与行动会反过来塑造市场本身,而非被动反映“基本面”。
理论的实践:从伦敦到亚洲
1992年英镑危机:索罗斯预判英国央行无法长期捍卫英镑,巨额做空,最终迫使英格兰银行放弃固定汇率,他一役赚取10亿美元,被称为“击溃英格兰银行的人”。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他的大规模投机,被东南亚诸国视为“金融掠夺”。
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曾直言:“索罗斯摧毁了我们的经济。”
2020年代:索罗斯基金继续活跃于美股、科技股的投资与做空传闻,甚至与马斯克的特斯拉多次产生摩擦。如今马斯克力挺特朗普,背后也有私人恩怨的影子。
超越金融的手
索罗斯建立“开放社会基金会”,资助民主、人权与教育项目,足迹遍布百余国家。批评者认为这是“颜色革命的资金发动机”,而支持者称其推动了全球公民社会的进步。
全球政治中“索罗斯的影子”
美国舆论与政策
索罗斯基金会长期资助新闻机构、学术研究与NGO,被保守派指控“操纵舆论”。
对特朗普而言,这正是其想摧毁的“暗影网络”。
乌克兰与东欧
在乌克兰,索罗斯的基金会早在90年代便深度介入教育、经济改革,被俄罗斯指控为“去俄化”的幕后推手。
2014年乌克兰危机后,索罗斯多次呼吁欧盟和美国加大对乌军事与经济支持。
各国的反制
俄罗斯、匈牙利等国曾直接驱逐或限制索罗斯基金会的运作,指其干涉内政。
土耳其、马来西亚等国领导人也公开将其视为“金融掠夺者”。
一场更深的“代理战争”
特朗普和马斯克的合流,表明右翼政治力量正在尝试把“索罗斯”作为凝聚共识的靶子。
他们不仅在与民主党竞争,更在对抗一种“全球化价值体系”的象征。
而索罗斯本人,则是另一类“美国故事”的代表:从二战幸存者,到金融巨鳄,再到全球主义的旗手。
他的反身性理论,不只改变了市场,也成为保守派攻击的靶心。
![]()
这不仅是一场个人恩怨,更是一场关于美国未来方向的较量:
是继续全球化、开放、进步?
还是回归民族主义、保护主义、传统价值?
特朗普的怒吼、马斯克的点赞、索罗斯的沉默,都只是冰山一角。
真正的暗流,还在美国与全球的政治、经济与舆论深处翻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