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古装剧里的宴会场景,我们常会看到众人按序入座,没人随意挑位置,这是古人真实生活里的“座位规矩”。从家庭聚餐到官场宴饮,座位的朝向、左右、前后,都像无声的身份说明书,悄悄划分着主次、长幼与尊卑。
![]()
古人排座位,最先看重的是方向。在没有现代座椅的年代,人们多是“席地而坐”,而“面南”往往是最尊贵的位置。古代建筑多坐北朝南,朝南的位置能晒到太阳、避开北风,既舒适又显气派,久而久之就成了“尊位”。比如家族里的长辈,或是官员聚会时的上级,通常会被请去面南而坐;其他人则根据身份,依次坐在东西两侧或朝北的位置。像朋友聚会若有年长的前辈,即便大家关系亲近,也会下意识把朝南的座位留给对方,这是刻在生活里的礼仪习惯。
其次左右的讲究也很有说道。战国到汉朝时,人们更看重“左”,以左为尊。比如贵族出行,左边的马车会留给地位高的人;鸿门宴上,项羽坐的是西边的位置,而谋士范增特意坐在项羽的左边,就是为了凸显自己的重要性。但到了唐朝以后,“右”的地位慢慢超过了左,官员升职会说“右迁”,降职则是“左迁”,聚会时也会把右边的座位留给更尊贵的人。这种变化不是凭空来的,和当时社会制度、生活习惯的调整有关,比如唐朝骑马出行更普遍,右手边方便持马鞭、应对突发情况,慢慢就成了更受重视的位置。
![]()
不同场合的聚会,座位规矩也不尽相同。家庭聚餐时,核心是“长幼有序”:爷爷、奶奶坐在最中间的尊位,儿子、儿媳坐在两侧,孙辈则在靠外的位置,上菜时也会先从长辈的方向开始。而官场或文人的聚会,除了长幼,还要看“身份高低”——官员聚会时,官职高的人坐尊位,下属坐在两侧;文人雅集虽不重官职,但有名望的长者或才华出众的人,也会被推到核心位置,其他人则按辈分或交情依次入座。
这些繁琐的规矩都是古人对“秩序”与“尊重”的表达。坐在尊位的人,不仅是享受便利,更要承担责任。在家族聚会中,长辈要主持大局、调解矛盾;官场聚会中,上级要把控话题、体恤下属。而坐在两侧或下位的人,通过遵守座位规矩,表达对长辈、上级或长者的尊重,让聚会在有序的氛围中进行。
![]()
到了现代,聚会的座位安排早已没有古人那么严格,更多是随心意或方便交流。但偶尔在家庭聚餐或正式场合,我们还是会不自觉地把主位留给长辈或贵客,不 再有明确的规矩,却仍以温和的方式,传递着对他人的尊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