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里最近多了位精神矍铄的张爷爷。谁能想到,他已经117岁了?邻居们一开始都不信,毕竟张爷爷的背挺得笔直,满头银发梳得一丝不乱,说话时连嗓子都带着中气。年纪一说出口,大家都愣住了,怎么保养的?是不是每天都坚持跑步锻炼?
其实啊,张爷爷自己也常开玩笑说,“长寿不是腿上功夫最重要,而是心里、嘴里和习惯里藏着门道”。要说秘诀,他倒是总结了5条,别看平淡,其实每一条都能左右寿命长短。下面咱们扒一扒“长寿超60年还不显老”的关键到底在哪。
她说,身边大部分长寿老人,都有个共同点,不会因为年龄束缚自我,每天活得有目标有乐趣。光靠锻炼确实不够,反倒有些过度运动的人,身体损伤多、恢复慢,反不如会养生的老爷子老奶奶健康。
调查过1400多名百岁老人,发现他们对生活大事小情往往能轻松看淡,情绪更平稳,压力更易释放。117岁的张爷爷,经历过贫穷、动荡和生病,他说:“烦心事一觉睡过去,明天就没那么重要了。”心理研究也佐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有助于降低慢性病风险,大脑老化也慢。几乎这些百岁老人都不容易发脾气,遇事更多“顺其自然”。
有百岁老人自述,每天晚上9点上床,6点起床,雷打不动,午睡30分钟。专家也发现,百岁老人群体中,90%以上的作息极其规律,很少熬夜、夜生活。睡得好可以让体内激素水平更平衡,心血管修复、免疫系统也有足够时间“充电”,自然状态比同龄人更显年轻。
对比下,现代不少六十岁退休老人,晚饭后刷手机、追剧、玩牌到夜里一两点,睡眠缺失带来的情绪波动、记忆减退,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只这一点,老年人照做了,就比同龄人少了一半的健康隐患。
长寿群体多数饮食“简单得像回到五六十年代”:多吃粗粮、蔬菜,主食地瓜、玉米;每顿不暴饮暴食,几乎没人吃撑过。这样的饮食习惯,不仅让消化道负担小,还能明显降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一项权威营养学调查显示,1000多名百岁老人日均摄入热量普遍比同龄人低10%-15%,但是营养更均衡。
咱身边不少老人还以为“补品、肉类多吃点就健康”,其实“饭吃七八分饱,肚子不负担重”,才是最能延年益寿的饮食哲学。
奇怪吗?张爷爷从没坚持过大运动量的锻炼。他喜欢慢走、种花、做手工活。研究表明,适度活动,如慢步行、做家务、晒晒太阳等,心率适中,更利于长寿。尤其107岁的陈奶奶说,“人不能懒,但也不必拼”,活动贵在持之以恒,小量运动和适当的体力劳动,能保证肌肉不废,骨密度不丢。
强行拼命健身、挑战极限运动反而伤身。难怪百岁老人日常多是“劳逸结合”,从不盲目追求步数或锻炼时长。哪怕是菜地劳作、给孙子择菜,每天身体能活动开,就够了。
百岁老人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对身体的小反应特别敏感,但从不硬撑,不勉强自己。困了就休息,累了就慢一慢。有的老人年轻时很拼,六十岁后学会珍惜身体更胜一切。“养生不是一时兴起,而是顺应身体,别逆着来”。比如感觉肠胃不适时,他们敢于停口、少食或只喝粥汤,让身体“喘口气”。
实际上,经常看医生、早发现小病小灾,都能为大病防治赢得宝贵时间。“身体是自己的,最懂它的还是你自己,不舒服就别扛”。
大家总觉得长寿的人要有极特殊的生活方式,好像必须靠基因。其实百岁老人们透露的“秘诀”,都是“可复制”的普通事。关键是能做到几十年不间断,这才是最大难点。
有个常逛公园的大妈68岁,身骨倍棒,每次和同龄人交流,她嘱咐最多的反而是“别让自己太较劲,心宽点多舒服”。研究已提示,宽容乐观,能降低心脑血管突发事件风险约30%。睡眠则对老年人至关重要,一份追踪上千百岁老人的资料统计,浪费睡眠时间(晚上常熬夜)的老人,平均预期寿命要短5-8年。
而张爷爷则笑着说,每天就是“按点吃饭、少生气、活动活动手脚、按时睡、偶尔和老朋友聊聊天”。这些习惯都简单,就是贵在坚持。
和百岁老人聊久了,就发现死亡并不可怕,怕的是一天天不健康地熬。“活得长、活得好”,其实并不矛盾。照着老人们的经验,简单归纳成几点。
活得简单,顺应自然,少一点焦虑和强求;饮食、睡眠、心态都平衡,不偏科;发现身体不舒服,及时调整,别逞能;日常活动有度,贵在天天坚持;身边能有几个亲近的人分享生活,远离孤独。
谁说这些事你做不到?也许今天就能试试,哪怕只改一条,身体都可能慢慢向着“逆龄”靠拢。
如果这篇文章对你有启发,欢迎点赞、评论、转发给身边的人。关注健康,从理解身体开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