妻子许鹿希曾问邓稼先:小时候为什么爱和杨振宁玩?邓稼先说:因为杨振宁从来不欺负人
![]()
邓以蛰和王淑蠲夫妇。后立者长女邓仲先(中)、次女邓茂先(左)、长子邓稼先(右)
邓稼先的父亲邓以蛰和母亲王淑蠲(juān)同为安徽怀宁人,父亲邓以蛰(1892-1973)是清代书法家、篆刻家邓石如五世孙,我国著名的美学家、美术史家、艺术理论家和教育家。
邓以蛰青年时期曾留学日本,1917年远赴美国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哲学,主攻美学。1929年~1937年、1945年~1952年邓以垫在清华大学任教,先后达15年之久。1952年高校院系调整,邓以蛰去北京大学任教授,他一生讲授美学和美术史。
![]()
青年邓以蛰
在清华园哲学系,邓以蛰与金岳霖交往甚密,金岳霖评价他:“叔存(字)是朋友中最雅的。”
邓以蛰夫妇育有三女二子,长女夭折,次女邓仲先、三女邓茂先、长子邓稼先、次子邓槜先。
![]()
1934年摄于北平,姐弟四人合影。右起:邓稼先(10岁)、邓槜先(4岁)、邓茂先(18岁)、邓仲先(20岁)
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是安徽合肥人,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和教育家。1923年,杨武之考取安徽省的官费留美生赴美留学,先在斯坦福大学读书一年,获得数学学士学位。第二年进入芝加哥大学,1928年考取数学博士学位。
1928年,杨武之回国后在厦门大学任教1年,1929年~1937年在清华大学任教授,1938年~1945年担任西南联大教授。
![]()
杨振宁的父亲出国前和妻儿在合肥四古巷故居留影,10个月大的杨振宁显出聪明劲
杨武之和妻子罗孟华育有5个孩子,老大杨振宁1922年出生在安徽合肥,杨武之带着妻儿在清华大学任教授8年,先后生下二子杨振平、三子杨振汉、小女杨振玉,因日本入侵,1937年举家搬回老家合肥,五子杨振复在合肥出生。
![]()
1935年,左起:妹妹杨振玉、二弟杨振平、三弟杨振汉、大哥杨振宁在清华园合影
杨振宁比邓稼先大2岁,他们的相识开始于两位父亲在清华大学任教时期,两家在清华园是邻居,孩子们常在一起玩耍,结成至交好友。
邓稼先11岁时,入北平志成中学读一年级。杨武之劝邓稼先的父母让孩子上注重英文的崇德中学,说振宁就在此校读书。因此,邓稼先在1936年插班考入崇德中学初中二年级(读到高一,因抗日战争,崇德在1939年停办),杨振宁比邓稼先高两级,他们同校一年。
![]()
邓稼先初中时期
在崇德中学,邓稼先在数学、物理方面,得到了杨振宁的帮助,引起他对理科的兴趣。
当时,邓稼先的个子比较小,外号“老憨”,有时候会受到别人欺负,杨振宁会挺身而出帮助他,并劝告别人不要欺负他。
妻子许鹿希曾问过邓稼先,小时候为什么爱和杨振宁玩?邓稼先回答说:因为杨振宁从来不欺负人。
抗日战争时期,北大、清华、南开3所大学迁到昆明,合并成为国立西南联大。
1941年~1945年,邓稼先在西南联大物理系就读本科。1938年~1944年,杨振宁在西南联大物理系就读四年本科、两年研究生,他比邓稼先高三级,在学习上经常帮助他。
![]()
西南联大40人同住的学生宿舍
![]()
西南联大没有课桌的简陋教室
1944年,杨振宁考上了庚款留美,因为要等候通知,他在西南联大附中教了一年书。在这一年教书生涯中,他有一个学生叫杜致礼(国民党将领杜聿明长女),1949年俩人在美国一个中餐馆偶遇,1950年结成了夫妻,杨振宁的第一段婚姻就如此传奇。
![]()
1947年,20岁的杜致礼
神奇的是,邓稼先的婚姻也如出一辙。
1946年夏,邓稼先回到了阔别六年的北平,受聘于北京大学,出任物理系助教。此时,许鹿希正在北京大学医学院读书,她那班的物理实验课恰由邓稼先讲授。1953年,29岁的邓稼先和25岁的许鹿希结婚。
他们除了师生关系,邓稼先的父亲邓以蜇和许鹿希的父亲许德珩教授又是相识几十年的老朋友,两家是世交。
多说一句。
许鹿希的母亲劳君展曾是青年毛泽东创办的新民学会会员,网上把她和毛泽东在长沙新民学会合影误传为毛泽东和杨开慧的唯一合影。
![]()
前排女同志左起:李思安、周敦祥、陶斯咏、魏壁、劳君展(后成为邓稼先岳母)、贺延枯。后排左四毛泽东
![]()
1962年摄于北京,后排:邓稼先、许鹿希,前排:许德珩、劳君展
劳君展赴法留学时是居里夫人的亲密助手,这种天花板级的强强联合实在是令人羡慕。
邓稼先和杨振宁二弟杨振平同船赴美留学,三人曾同住一屋
![]()
1949年摄于美国芝加哥大学。左起:杨振宁、邓稼先、杨振平
1945年,杨振宁公费留学美国,在芝加哥大学读博士学位。
1947年,邓稼先考取了留美研究生。他征求杨振宁的意见,到哪所大学就读较为合适,杨振宁建议邓稼先到印地安那州普渡大学。一来此校离芝加哥很近,两人见面方便,二来普渡大学的理工科水平很高,而且收费低廉。
恰好,杨振宁给高中毕业、成绩优秀的弟弟杨振平申请了美国布朗大学,杨父将杨振平托付给邓稼先,两人结伴而行去了美国。
1948年10月,邓稼先进入美国印地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读物理系。
1949年暑假,邓稼先来到芝加哥大学,与杨振宁、杨振平三人共同租住一屋。他们自己动手做饭,一起游玩、聊天、讨论学术问题,并留下了几幅珍贵的照片。
![]()
1949年,芝加哥大学,杨振宁和邓稼先互照,留下的单独照,左杨振宁,右邓稼先
![]()
1949年夏,芝加哥大学,邓稼先(左)与杨振宁之弟杨振平在玩儿时游戏弹弹子,杨振宁拍摄
此时,杨振宁27 岁、邓稼先25岁、杨振平19岁。
邓稼先开始时生活很拮据,杨振宁从生活上给予他帮助。冯友兰教授曾给在美国的儿子信中写道:“…现在朋友中的子弟出国成绩最好的是杨振宁,他不但成绩好,而且能省下钱帮助家用,又把杨振平也叫去了,又帮助邓稼先的费用……”
邓稼先也曾多次对许鹿希说过,杨振宁对我们家,是两代的恩情啊!
![]()
身着博士服的邓稼先(1950年8月20日摄于美国普渡大学)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极大地鼓舞着邓稼先,他夜以继日地刻苦学习。在导师的指导下,他一口气修满课程学分,通过论文答辩,获得博士学位。
这一天是1950年8月20日,距离邓稼先踏入普渡校门,仅有短短的一年零十一个月。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邓稼先担心局势紧张多变,为免夜长梦多,必须立刻回国!
1950年8月29日,邓稼先拿到博士学位的第九天,便义无反顾地和100多名留学生踏上了归途。
可就在“威尔逊总统号”离开洛杉矶之前,先后发生了钱学森行李遭查扣和赵忠尧教授被查事件。这令所有留学生哗然。
![]()
邓稼先(后排右二)与同期归国的100多名中国留学生合影(1950年9月摄于“威尔逊总统号”客轮甲板上)
这次充满波折的旅程,为新中国带回了一大批科学、教育和文化界的未来之星。这艘船上有包括邓稼先在内的12位未来的科学院院士!
与此同时,杨振宁和邓稼先天各一方,他们再次见面是22年之后。
1964年,美国报纸上一声惊雷震惊了杨振宁。他第一次回国带着疑团,邓稼先一封火速送来的信看哭杨振宁
![]()
1998年在清华大学,杨振宁先生在参加求是奖评选期间与许鹿希(邓稼先夫人,右2)合影
因篇幅太长,简述一下在大洋两岸发生在杨振宁和邓稼先身上的大事。
1954年,杨振宁和米尔斯合写了“杨—米尔斯规范理论”,这一研究使他已经与牛顿、麦克斯韦尔、爱因斯坦的研究工作并列。
1957年,杨振宁和李政道获得了诺贝尔奖。
1967年,杨振宁研究出杨—巴克斯特方程。
从27岁到44岁,杨振宁在美国高等研究院度过17个春秋,是他科学研究的井喷时期,以上三项是他封神的三项成就(有一项就足够封神)。
![]()
1957年12月10日,杨振宁从瑞典国王手中接受诺贝尔奖章
而邓稼先也在1958年8月发生了一次重大转折。他受命领导国家要放的一个“大炮仗”工作。此后的28年,他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他的人生和国家命运绑在了一起。
![]()
1964年10月16日
1964年10月16日,美国报纸报道了中国这一震惊世界的大事件,并再三提到邓稼先是重要领导人。
与此同时,杨振宁还听到一些谣言,说1948年3月去了中国延安的美国科学家寒春、杨振宁的美国女同学参与了中国的这项工程,是真是假?杨振宁心里埋下了一个疑团。
杨振宁深知这项工程的难度,美国原zidan的领导人奥本海默是杨振宁的老师、著名的物理学家,被美国人奉为功臣和英雄。
![]()
左杨振宁,右奥本海默
杨振宁除了疑团,心里还激荡起一种复杂的感情,他说不清楚这种感情除了民族自豪和友情,是否有一丝遗憾夹在其中。
![]()
2004年,寒春与杨振宁
1971年,中美关系解冻。杨振宁第一次回国访问,他开列的朋友名单、在北京要见的第一个人就是邓稼先。此时,邓稼先正在“学习”,立即被周总理召回北京见客,杨振宁又一次救了邓稼先。
![]()
1971年,物理学家们在北京友谊宾馆前合影(左起邓稼先、王承书、杨振宁、张文裕)
22年未见,邓稼先对杨振宁无话不谈,唯独不谈工作,他只说自己在京外单位。
杨先生回去就问三弟杨振汉,什么叫京外单位。三弟笑道:“哪有什么京外单位?是他不能告诉人。”
杨振宁没有再问。
直到他离京返程临上飞机之前,在停机坪的栅栏口处突然止步,他还是忍不住问送他的老朋友:“稼先,我在美国听说,有一个叫寒春的美国人曾经参与研制中国的原zidan,这是真的吗?”
邓稼先说:“你先上飞机吧,这事以后再告诉你。”
邓稼先立即向上级请示,周总理明确指示,让邓稼先如实告诉杨先生。邓稼先火速写一封信,派人乘飞机送到上海。
![]()
杨振宁和邓稼先
1971年8月16日,在杨振宁离开上海回美国前夕,上海市领导在上海大厦请他吃饭。
正吃饭,有人送给他一封信,杨振宁激动地打开信,邓稼先说他已证实了,除了最早曾得到苏联的极少“援助”以外,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
杨振宁顿时热泪盈眶,不得不起身去洗手间整容。
我读完这封信,认为触动杨先生的是这两段话:
希望你能了解到祖国的解放是来之不易的,是无数先烈流血牺牲换来的。毛主席说:“成千上万的先烈,为着人民的利益,在我们的前头英勇地牺牲了,让我们高举起他们的旗帜,踏着他们的血迹前进吧!”
和你见面几次,心里总觉得缺点什么东西似的,细想起来心里总是有“友行千里心担忧”的感觉。因此心里总是盼望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
![]()
邓稼先的信
邓稼先把“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改成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
瞬间泪目!
回到美国,杨振宁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为题,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做了激动人心演讲,引起了轰动。
![]()
1971年,杨先生回美国后,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作了这个演讲,这是中译全文
这次演讲,现场超燃!
杨振宁100岁时,深情地说:稼先,我懂你“共同途”的意思,我可以很自信地跟你说,我这后50年是符合你“共同途”的愿望,我相信你也会满意的!
![]()
1986年6月,杨振宁去医院看望病重的邓稼先,这是他们最后一张合影,邓稼先嘴角止不住地出血
杨振宁之后多次回国,他们多次见面,留下了珍贵的合影。
![]()
1972年,周总理接见杨振宁(前右5)、二排右一邓稼先
![]()
1972年摄于中国科学院。左起:王承书、张文裕、杨振宁、邓稼先、周光召
![]()
![]()
1974年,黄昆、邓稼先、黄宛、周光召、杨振宁五位院士游览北京颐和园时合影。
![]()
1976年颐和圆,杨振宁母亲(右8)、杨振宁妹妹(左3)黄昆(左4)、周光召(左5)、杨振宁(右6)、邓稼先(右3)
![]()
1986年5月,杨振宁去医院探望邓稼先
回美国后,杨振宁搞到当时尚未上市的治癌新药,迅速送往北京。可惜,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与世长辞,年仅62岁。
他的遗言:死而无憾!
1987年10月23日,杨振宁来为好友扫墓。仪式结束,许鹿希拿着一个蓝色盒子,双手交给杨振宁。
盒里装着他们家乡安徽出产的石制笔筒、笔架、墨盒、笔盂、镇尺和长方石印。邓稼先最后嘱托留送杨振宁先生这套家乡文房四宝,表示两人长达半个世纪的友谊永世长存。
杨振宁的眼泪夺眶而出……
![]()
1987年10月,杨振宁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向邓稼先敬献的花篮
2003 年,81岁的杨先生正式回到清华大学任全职教授。他写了一首《归根》诗,“耄耋新事业,东篱归根翁”“学子凌云志,我当指路松”。
2022年3月3日,杨振宁被评为“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
颁奖词说:“站在科学和传统的交叉点上,惊才绝艳。你贡献给世界的,如此深奥,懂的人不多。你奉献给祖国的,如此纯真,我们都明白。曾经,你站在世界的前排,现在,你与国家一起向未来。”
![]()
2016年,杨振宁去看望许鹿希,坐的还是45年前自己坐过的沙发
“你贡献给世界的,如此深奥,懂的人不多”这句颁奖词特别好。杨先生从1971年首次回国访问起,便开始为国家奉献出“一字千钧”的力量。也正因为懂的人不多,总有些人在网上肆意喷他,这恰恰暴露出自身的狭隘与无知。
2021年9月,在为杨振宁庆贺100岁生日之际,他又回忆起邓稼先那封情真意切的信。
杨老深情地说:“我可以跟邓稼先说:稼先,我懂你‘共同途’的意思,我可以很自信地跟你说,我后50年合了你‘共同途’的途,我相信你也会满意!”
![]()
杨老百岁诞辰演讲
前五十载,踽踽前行,成果斐然。后五十秋,拳拳之心,誓“共同途”。寰球之内,唯杨老一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