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年的毕业季,大批大学生面临找工作,而也出现了这样的声音,那就是就业困难。
对于这样的社会现象,人民日报2017年7月7日也曾怒批当代的大学生,点名不失业,天理难容。这究竟是怎么回事?现在大学生就业环境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大学生就业现状
每年六月,总有一千多万大学生走出校园,涌入就业市场。教育部数据显示,2023年,大学毕业生人数高达1158万,但最终就业率只有72%左右。
换句话说,每十个毕业生里,差不多有三个人找不到正经工作。而到了2025年,这个数字预计还要再涨,高校毕业生总规模可能突破1222万人。就业总量压力,真不是开玩笑的。
但你若真以为没岗位,那可就错了。事实上,很多企业也在喊招人难。在重庆某招聘会上,有科技公司一口气拿出智能网联、大数据等九个岗位,月薪最高开到两万,却依然很少有人投简历。
另一边,不少毕业生却抱怨,投了七八十份简历,连个回音都没有。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背后其实是“匹配难”,就是企业想要的人,和大学生的能力、期待之间,差了一截。
除了匹配问题,慢就业也越来越常见。智联招聘在2024年发布的一份报告中指出,有近20%的毕业生选择暂时不就业,而是考研、考公、旅行或者在家“躺平”。
有的是还没想清楚要干什么,有的则是主动选择缓冲一段时间。这种现象不能简单归结为懒,很多时候,它反映出年轻人对职业路径的迷茫和对自我价值实现的重新思考。
就业难,不是一个单方面的问题。它既和市场容量有关,也和个人能力、教育结构、经济转型密不可分。那么,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为什么就业越来越难?
经常听到有人吐槽,现在的大学生不如从前努力了!事实果真如此吗?其实未必。从宏观角度来看,大学生就业难是社会发展、教育扩张和经济转型共同作用的结果,不能简单归因于个人。
高校扩招是不争的事实,上世纪80年代,能考上中专就算是学霸,而如今大学录取率普遍超过50%。2023年,吉林省的高考录取率甚至达到55%。
更多的学生能上大学,当然是好事,说明国民教育水平在提升。但另一方面,大学生不再是稀缺资源,本科学历也逐渐褪去光环。当人人都大学毕业的时候,竞争自然就更激烈了。
传统制造业、基础行业增长放缓,而人工智能、新能源、大数据等新兴领域迅速崛起。但这些新领域对人才的要求极高,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跨学科能力和项目经验。
而这些,恰恰是很多应届生所欠缺的。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现象,企业高薪争抢少数高端技术人才,而大多数普通毕业生却陷入无岗可投或不愿屈就的两难。
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原因,是部分大学生在上学期间确实放松了自我要求。高中阶段拼命学习,一到大学突然没人管,于是熬夜打游戏、逃课追剧成了常态。
等到毕业才发现,专业知识没学扎实、实习经验接近空白、简历根本写不出东西。
清华大学就曾因学生长期旷课、成绩不合格而开除两名学生,这无疑给所有人敲响了警钟,大学不是保险箱,而是新一轮竞争的起点。
此外,不少学生和家长对上大学这件事仍有误解。以为只要进了大学,就等于拿到通往好工作的门票。可现实是,大学提供的只是一个平台和机会,最终能抓住多少,还得看个人。
再加上近年来就业市场竞争白热化,一些学生心理准备不足,一旦遭遇挫折,就容易陷入自我怀疑甚至消极等待。
那么,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应该怎么做?有哪些突破口可以寻找?
与其抱怨,不如行动
找工作难,但不是无解。无论是从个人层面还是社会整体来看,只要我们理性看待、积极应对,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径。
对大学生来说,最关键的是提早规划、持续积累。大学四年看似很长,但其实转瞬即逝。从大一开始就要有意识地探索职业方向,多参加实习、社会实践,积累项目经验和人脉资源。
可以利用寒暑假去企业实习,哪怕一开始只是打杂,也能帮你了解行业真实运作、明确自己是否适合这个方向。另外,多掌握一些硬技能也没坏处,像编程、数据分析、新媒体运营等,即便不是本专业,也能大大增加就业机会。
同时,要保持心态开放,避免眼高手低。很多同学一心只想进大厂、考编制,却忽略了中小型企业甚至是初创公司的发展机会。
事实上,不少新兴行业和岗位恰恰来自这些领域。
比如人工智能训练师、全媒体运营师等新职业,目前人才缺口很大,且往往更看重实际能力而非学历。放下面子思维,说不定能发现更广阔的天地。
高校和教育部门也在不断调整策略,试图更好地衔接教育与就业。很多学校加强了校企合作,推出定制班、联合培养项目,甚至引入企业导师进课堂。
政府部门则通过百日千万招聘等专项活动,扩大就业渠道,提供更多岗位信息。此外,一些地方还开设了职业赋能站和求职能力实训等公共服务,帮助毕业生提升面试技巧、明确职业方向。
而从长远看,经济转型升级也在创造新的机会。像重庆近年来重点打造的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和416科技创新布局,就催生了大批先进制领域的高质量岗位。
技术类岗位如大模型算法工程师、电驱系统工程师等,月薪普遍在1.5万以上,成为很多理工科毕业生的新选择。就业虽难,但机会永远存在。
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愿意持续学习、调整心态、敢于尝试。说到底,没有谁能保证一毕业就走上人生巅峰,但每一步扎实的努力,都会让我们离理想更近一点。
大学生就业难题,不是单方面原因造成的。它既有教育扩张、经济转型的时代背景,也有一代人择业观念、学习态度的内在因素。
人民日报那句你不失业,天理难容,虽然听着刺耳,却是一记及时的警钟,提醒我们,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更没有理所当然的稳定。
社会在变,市场在变,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升级。作为年轻人,唯有主动适应变化、持续提升自我,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文凭是过去的总结,能力才是未来的保障。
别忘了,我们正处在一个充满机遇的时代。机会不断涌现,只要愿意学习、敢于尝试,每个人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价值。与其抱怨就业难,不如早点行动、让自己“变得更难被替代”。
最后一句共勉,真正的“铁饭碗”不是在一个地方吃一辈子饭,而是走到哪里都有饭吃。
主要信源
人民日报痛批沉睡中的大学生,你不失业,天理难容丨心灵悦读——燕赵晚报2019-03-18
“摆烂”是信号,不是原罪 | 对话当代大学生⑤——上观新闻2025-08-22 09:04
从一场招聘会看大学生就业“困”与“机”——2025年06月25日08:20 | 来源:重庆日报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