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湖北黄安县的一个贫苦农家,王诚汉出生,那时候,没人能想到,这个农家子,会在以后成为大将军,甚至在准备回乡养老的时候,被中央一纸急令叫回部队。
他的人生,究竟有多传奇呢?
王诚汉从小就饱尝生活的艰辛。父亲在他小的时候就积劳成疾去世,留下母亲拉扯着几个孩子。为了糊口,小王诚汉放过牛、当过杂货铺学徒,还在脚力行扛过麻袋。他常说:“那时候肩膀压得通红,可心里想着,总有一天要让穷人挺直腰杆。”
1930年深秋,徐向前率领的红一军开进河口镇。13岁的王诚汉挤在人群中,看着红军战士把地主的粮食分给穷人,听着“打土豪、分田地”的口号,心中燃起一团火。他偷偷跟着队伍走了几十里山路,死缠烂打要参军。
连长看着这个瘦得皮包骨的少年直摇头:“你连枪都扛不动!”王诚汉急了,抄起扁担就和成年战士比力气,硬是把两个壮汉掀翻在地。就这样,他成了河口镇工人纠察队的一名勤务员,开启了军旅生涯。
刚入伍的王诚汉就展现了出惊人的战斗天赋。1931年夏天,他跟着独立营攻打反动民团。面对膀大腰圆的敌人,他像小豹子一样扑上去,死死咬住对方手腕,直到战友赶来支援。战后,营长拍着他的肩膀说:“好小子,打仗不要命!”
长征路上,王诚汉已经是红25军的排长。在独树镇突围战中,部队遭遇敌军伏击,子弹打光了,他光着膀子挥舞大刀冲进敌阵,边砍边喊:“砍马腿!砍马腿!”硬是杀出一条血路。
这场恶战让他腿部中弹,在没有麻药的情况下,医生用烧红的刺刀给他剜出子弹。他咬断了好几根木棍,硬是一声没吭。多年后警卫员发现,他的鞋垫总是比别人厚几层,因为左腿比右腿短了几厘米。
抗日战争时期,王诚汉担任豫西支队35团团长。面对日军碉堡群,他发明了“土坦克”战术:用浸湿的棉被裹住八仙桌,战士们顶着桌子推进,硬是把鬼子的机枪阵地端了。
当地百姓编顺口溜:“老虎团,赛猛虎,鬼子见了直打怵!”有一次,他带队突袭日军联队部,竟然缴获了冈村宁次的指挥刀。这把沾满中国人民鲜血的军刀,后来被陈列在军事博物馆。
解放战争时期,王诚汉的勇猛更是让敌人闻风丧胆。在中原突围中,他率领皮旅1团担任尖刀连,一连好几天都没合眼,打退敌军十几次冲锋。旅长皮定均看着他满是血泡的双脚,心疼地说:“你这是用命在跑啊!”
孟良崮战役中,王诚汉率部抢占285高地,切断张灵甫74师退路。敌军用飞机大炮狂轰滥炸,阵地变成一片焦土。他趴在弹坑里对战士们喊:“人在阵地在!”连续打退敌人12次反扑,直到主力部队全歼敌军。战后,陈毅司令员握着他的手说:“你们181师是铁打的!”
抗美援朝战场上,王诚汉指挥181师在文登里设伏,用“反坦克壕+炸药包”的战术,击毁美军坦克几十辆。美军指挥官在回忆录中写道:“中国人的战术太狡猾了,他们像幽灵一样出现在任何地方。”
1985年,68岁的王诚汉接到中央通知:百万大裁军,他被列入离休名单。
这位征战一生的老将没有半句怨言,主动交回配枪,整理好军装说:“我是党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可谁也没想到,离休仅仅4个月,总干部部长李继耐在医院堵住了他:“中央决定,你出任军事科学院政委!”王诚汉连连摆手:“我一个大老粗,搞科研不合适。”李继耐急了:“邓主席说了,军科院需要你这样的老将压阵!”
原来,当时的军事科研存在“重经验轻理论”的问题,急需实战经验丰富的将领引领改革。
上任第一天,王诚汉就拄着拐杖走遍所有研究所。看到研究员们挤在漏雨的平房里工作,他拍着桌子发火:“战士们在前线流血不就是为了国家的建设,现在就让你们在这儿遭罪?”他亲自跑财政部申请经费,甚至自掏腰包垫付材料费。
在他推动下,军事科学院率先实行开放式研究体制,将信息化作战、太空战略等前沿课题纳入规划。短短两年,就有几十项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
离休后的王诚汉,心里也始终装着部队。他经常回到老家,给孩子们讲战斗故事。有一次,他看到村小学破破烂烂,立刻发动老战友捐款,建起了“将军希望小学”。他说:“我小时候没钱读书,不能让孩子们再吃这个苦。”
2009年11月20日,92岁的王诚汉走完了传奇的一生。临终前,他握着夫人的手说:“我这一辈子,对得起党,对得起人民,就是亏欠母亲……”
原来,当年母亲步行几十里山路找他,他误以为母亲要拉他回家,躲在柴火堆里不敢相见。直到1946年,他才得知母亲早已病逝。每次回家乡,他都要在母亲坟前长跪不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