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央视热播剧《生万物》迎来大结局
该剧原著长篇小说《缱绻与决绝》中
十四次提到并描绘青口镇
其中郭龟腰和他的大黄骡子
“走过一条长街
郭龟腰终于到了他要去的那家油行”
这条街就是咱们
赣榆青口二道街
快跟着小编
一起开启二道街寻踪之旅吧
历史渊源:百年商街的繁华印记
清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清政府重开海禁,青口随之开港,青口镇经济日趋繁荣,山西、安徽、山东、浙江等地商家纷纷“贸迁”于此定居创业。青口人爱商、容商、扶商,接纳八方来客,此即占人和。经商必然要选择最佳场所,各地客商纷纷看好大街(牌坊街)与青口河之间的一片热土,在此建造商铺。在商气的推动下,逐渐形成一条新的街道——二道街。
此街因位于大街南的第二道东西向大街而得名。该街道大体呈东西走向,原长300余米(东段因南北走向的华中路截断,现存210米),宽约8米。南临青口河,沿河东去不远便是码头,极利于货物转运。东端从盐市街向南直通大南门,西端从糠市巷向南直至小南门。大、小南门直抵青口河北堤,每天从青口河用“连桶”(由两个或多个椭圆形类似浴盆的平底大木桶连接一起)装载豆饼、豆油、花生米、黄豆等,运至码头,由此装入大船出海,进口的洋杂货便由“连桶”带回二道街集散。从当地流传的“大街不到头,二街二里半”的俗语,也足见其昔日规模之盛。
保护更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实践
2018年,赣榆区政府启动二道街重建与保护工程,严格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原则,对现存210米核心街区进行保护性修缮:复原重建小南门、盐课司、许家大院、八小姐绣楼等12处历史建筑,采用传统榫卯工艺与本地石材,重现清代官式建筑与民居的混合风貌。
拓宽街道至8米,恢复青石板路面与沿街骑楼,同步埋设雨污分流管网、强弱电线路,解决历史街区基础设施老化问题;拆除华中路西侧部分遮挡建筑,打通街区与青口河的视觉通廊,使历史水系与商业空间形成互动。
采用“文化+商业”双轮驱动模式,在保留街区原有格局与历史韵味的基础上,注入现代商业活力。通过空间优化、业态升级,将其打造为集旅游观光、人文怀古、休闲娱乐、购物体验于一体的复合型城市新地标,让百年老街实现“活态传承”。2022年,赣榆区二道街被认定为连云港市首批夜间经济集聚示范区(示范点)。
今日活力:多元业态的烟火盛宴
白天的二道街,是慢节奏的文化体验场。青石板路上,“八小姐绣楼”的木窗棂透着暖光,里面不仅有非遗传承人演示女红刺绣,游客还能亲手拿起针线,在绸缎上绣出简单的海浪纹样,触摸赣榆传统手工艺的温度;隔壁的文创小店摆满了地域特色手作——用本地贝壳打磨的饰品、印着青口老地图的笔记本、以“二道街”为原型的迷你模型,每一件都藏着老街的记忆。偶尔还能看到草编艺人坐在巷口,几根麦秆在手中翻飞,不一会儿就编成了小巧的蚂蚱、篮子,引得孩子围坐观看。
当华灯初上,二道街便切换成热闹的“烟火模式”。“周末夜市”准时开启,摊位沿着青口河一字排开,赣榆本地的海鲜小吃是绝对主角——刚蒸好的梭子蟹满是鲜甜,铁板鱿鱼的香气飘出老远,还有现熬的海鲜粥、炸得金黄的小鱼丸,食客们捧着餐盘穿梭在摊位间,时不时传来“再来一份”的喊声。
如今的二道街
是老人回忆过往的地方
年轻人打卡休闲的去处
也是游客感受赣榆风土人情的窗口
这里的每一缕烟火气
都藏着老街的新生
每一种多元业态
都在续写着二道街的新故事
来源:红榆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