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人何须“路遥知马力”?老子告诫:紧盯此人“五处”品格无所遁形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本文资料来源:《道德经》《史记》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纯属虚构,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春秋末年,诸侯争霸,人心难测。在这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如何识人成了每个有志之士必须面对的难题。民间常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可真要等到日久天长,机会早已错失,甚至祸患已至。

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老聃曾言:"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这位被后世尊为道祖的智者,不仅洞悉天道自然,更是深谙人性奥秘。他曾告诫弟子,识人无须等待时间验证,只需观其"五处",便可洞悉一个人的品格根底。

这"五处"究竟是什么?为何老子如此笃定?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这套识人心法又曾如何指引着求道者们避开人生陷阱,寻得真正的贤良之士?



洛阳城外的函谷关,青牛载着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缓缓西行。关令尹喜远远望见,心中生出无限敬意。这便是传说中的老聃,那个连孔子都要虚心请教的大贤。

"先生止步!"尹喜拦住去路,恭恭敬敬地行礼,"弟子久闻先生大名,今日有幸相遇,还望先生能留下些许教诲,以传后世。"

老子抚须微笑,目光深邃如古井:"你既诚心求教,我便在此小憩几日。不过,在传授你道法之前,我要先看看你是否真的是个可造之材。"

尹喜心中一惊,不知老子要如何考验自己。

"你看那些过往的商贾行人,可能识得谁是君子,谁是小人?"老子随手指向关口。

尹喜定睛望去,只见来来往往的人群中,有衣着华丽的商人,有风尘仆仆的旅者,还有几个看似文雅的书生。他仔细观察了片刻,摇摇头道:"弟子愚钝,实在看不出什么门道。"

老子点点头:"人心隔肚皮,表面功夫谁都会做。世人常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可等你真正看清一个人,往往已经来不及了。"

这时,一个衣着朴素的中年人走到关前,恭敬地向尹喜询问过关手续。尹喜正要回答,却见老子微微摇头,示意他先不要说话。

只见那人等了片刻,见没有回应,便自己走到一旁等候,既不催促,也不表现出任何不耐烦。反观另一边,一个穿着绸缎的胖商人却在大声嚷嚷:"这关令怎么回事?问个话都不理人,真是狗眼看人低!"

老子这才开口对尹喜说:"现在你看出什么了吗?"

尹喜若有所思:"那朴素之人心平气和,必是心性淳厚;那胖商人急躁易怒,恐非善类。"

"不错,但这还只是皮毛。"老子站起身来,"跟我来,我教你真正的识人之法。"

两人来到关楼上,俯瞰着下方的人流。老子指着刚才那个朴素的中年人说:"你看他现在在做什么?"

尹喜仔细观察,发现那人正在帮助一个跌倒的老妇扶起散落的货物,动作轻缓,神情专注,丝毫没有做给别人看的意思。

"先生,这人确实品德不错。"尹喜说道。

"你再看看他如何与人说话。"老子继续指点。

只见那中年人扶起老妇后,轻声询问有没有受伤,语调温和,眼神关切。老妇连声道谢,他只是微笑摆手,既不居功,也不多言。

"言语之间见人品,举手投足显本心。"老子缓缓说道,"一个人可以在重要场合伪装自己,却难以在细微之处时时造假。"



这时,那个胖商人也遇到了类似的情况。一个小孩不小心撞到了他,胖商人立刻变了脸色,大声呵斥:"你这小崽子,没长眼睛吗?撞坏了我的衣服你赔得起吗?"

小孩吓得哭了起来,胖商人还在喋喋不休地抱怨。直到孩子的母亲匆忙赶来赔不是,他才勉强罢休。

"你看,同样的意外,不同的人却有截然不同的反应。"老子转身对尹喜说,"这就引出了识人的第一要诀。"

尹喜连忙拿出简牍,准备记录老子的教诲。

"第一处,观其言行。"老子说道,"但不是听他在重要场合说什么,而是看他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言语行事。君子慎言敏行,小人巧言令色。真正有德之人,言语必然谦和有礼,行为必然考虑他人感受。"

尹喜认真记下,心中暗暗点头。

"不过,这还远远不够。"老子继续说道,"有些人城府极深,连日常言行都能伪装。所以我们还要观察第二处。"

正说着,一队官兵路过关口。那个胖商人立刻换了副嘴脸,满脸堆笑地上前巴结,又是递烟又是奉承。而那个朴素的中年人依然淡然处之,既不刻意回避,也不主动攀附。

"第二处,观其交友。"老子指点道,"一个人会选择什么样的朋友,会用什么方式与人交往,最能反映他的内心。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看一个人平日与什么人来往密切,用什么态度对待不同地位的人,便可知其品格。"

尹喜连忙记录,心中越发敬佩老子的智慧。

老子看着远方,继续说道:"第三处,要观其在利益面前的选择。"

话音刚落,就见一个行人不小心掉了一个钱袋。那个朴素的中年人见状,立刻捡起钱袋,大声喊道:"这位客官,你的钱袋掉了!"

而那个胖商人虽然也看到了,却假装没有看见,眼珠转了转,悄悄挪了挪脚步,似乎想要等那人走远后再去捡拾。

"利之所在,人性毕现。"老子感慨道,"面对意外之财,君子必然物归原主,小人必起贪念。面对自身利益受损,君子能舍己为人,小人必斤斤计较。这是试金石,最能看出一个人的本性。"

尹喜深有感触,想起自己平日里见过的种种人情冷暖,确实如老子所言。

"第四处和第五处呢?"尹喜急切地问道。

老子微微一笑:"这两处更为隐秘,需要更仔细的观察和更深刻的理解。"

说着,老子指向远处一个正在训斥下人的富商:"你看那人如何对待比自己地位低的人。"

只见那富商对着几个搬运工人大声呵斥,言语刻薄,神情傲慢,完全不把这些劳动者当人看待。而当有其他商人路过和他打招呼时,他立刻换了副嘴脸,满面春风。

"第四处,观其对待弱者。"老子说道,"一个人的真实品格,最容易在面对无权无势之人时显露。对上谄媚对下刻薄者,必是势利小人;对人一视同仁者,方为君子品格。"

尹喜点头称是,心中对老子的智慧更加钦佩。

"那第五处呢?"

老子沉思片刻,目光变得更加深邃:"第五处最为关键,也最难观察。需要看其在无人知晓时的所作所为。"

这时天色渐晚,关口的人渐渐少了。老子和尹喜走下关楼,准备回到住处。路过一处偏僻的角落时,老子忽然停下脚步,示意尹喜看向前方。

只见那个朴素的中年人正独自一人在清理路边的垃圾,动作轻缓而认真。四下无人,他也没有任何表演的需要,纯粹是出于内心的驱使。

而在另一处,那个胖商人正在偷偷倾倒污水,以为无人看见,神情猥琐而急促。

"慎独,这便是第五处。"老子轻声说道,"君子慎独,小人放肆。一个人在无人监督时的行为,才是其真正品格的体现。有些人当众做善事是为了名声,有些人独处时做坏事是因为本性。只有那些无论有无人在场都能坚持正道的人,才是真正的君子。"



尹喜听得如醉如痴,连忙问道:"先生这识人'五处'的心法,实在是妙不可言!不过,为何您如此确信,仅凭观察这五处就能完全洞悉一个人的品格?这其中可还有什么更深层的道理?"

老子抚须而笑,眼中闪过一丝深意:"你问得好。这五处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天道的奥秘。每一处都对应着人性的根本,每一处都有着深刻的哲理基础。若想真正掌握这套识人心法,还需要明白这背后的......"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