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他是国民党高级将领,却被红色特工包围,其中两个他至死未知

0
分享至

01

1948年10月15日,锦州陷落的消息传到北平中南海傅作义的办公室。



锦州的失守,意味着东北国民党军队的最后一个战略支撑点彻底崩塌。

自9月12日辽沈战役打响以来,国民党在东北的军队正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

电报纸在傅作义手中轻微颤抖。

此刻的华北,拥兵数十万的傅作义集团地位举足轻重。

但随着东北战略要地接连失守,华北正在变成一座孤岛。

更让傅作义忧虑的是国民党内部的离心离德。

自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以来,解放战争战略态势发生根本转变。

国民党军队在各个战场接连失利,部队士气低落。就连黄埔系的嫡系部队也开始出现动摇。

“宜生,局势不容乐观。”

说话的是刘厚同,10月上旬刚刚抵达北平的“总参议”。

这位年过六旬的老人,以上将军衔入驻华北“剿总”,身份特殊——他是受中共委托而来的和谈代表。

刘厚同沉吟片刻,缓缓开口:“商汤伐桀,武王伐纣,后世称其为圣王明君。非因其善于杀戮,实因其顺天应民。”

傅作义的眉头皱得更紧。



这位受他尊重的长者又在引经据典,言外之意再明显不过。

1948年的中国,正处于历史的重大转折点。

国民党政权在经济上已经濒临崩溃——从1937年到1948年,法币发行量增长了47万倍,通胀率高达数千倍。

广大民众在恶性通胀中苦不堪言,对国民党政府彻底失去信心。

与此同时,中共通过土地改革获得了广大农民的支持,根据地面积达到235万平方公里,人口1.68亿,已经形成了与国民党分庭抗礼的政治力量。

更重要的是,解放军的总兵力已经达到280万,在数量上已经超过了国民党军队。

更让他在意的是,刘厚同来北平时的坦诚态度。

这种公开接受共产党和谈代表的做法,在当时是极其罕见的。

要知道,1948年的国民党仍在执行“戡乱总动员令”,任何与共产党的接触都可能被视为通敌叛国。

但傅作义敢于这样做,说明他已经开始重新审视时局。

作为从山西起家的地方实力派,傅作义深知在国民党内部自己始终是“外人”。



蒋介石虽然倚重他的军事才能,但在政治上从未完全信任过他。

1947年3月,蒋介石甚至一度想要调他离开华北,只是因为战局紧张才作罢。

傅作义转向经济处处长冀朝鼎:“朝鼎,你怎么看美援前景?”

冀朝鼎推了推金丝眼镜,摊开手中的数据:“马歇尔计划重点在欧洲,杜鲁门对华政策正在转向。

美援怕是指望不上了。

这位哥伦比亚大学的经济学博士,是傅作义倚重的“经济智囊”。

阎又文在一旁默默记录着会议要点,准备起草当日的情况通报。

傅作义扫了一眼这个跟随自己多年的秘书,心中略感安慰。

至少在这个动荡的时刻,身边还有这些可以信任的人。

1946年秋天,傅作义部攻占集宁后,阎又文奉命起草了一份《致毛泽东公开电》,措辞激烈,让傅作义在国民党内声名鹊起。

而在中南海的另一处寓所里,傅作义的女儿傅冬菊正在翻阅着《大公报》的稿件。

这几天的局势让所有人都感到了压力,包括这个平时专注于文学编辑工作的年轻女子。



02

11月2日夜晚,辽沈战役的最后枪声落下。消息传到北平时,已是深夜。

傅作义独自站在中南海的庭院里,望着漆黑的夜空。

东北全境易手,华北真的成了孤岛。

11月3日一早,南京方面的紧急电报到了。

蒋介石要求傅作义立即南下参加军事会议。

得知父亲即将赴南京开会,父女二人在中南海的寓所里用餐。

“爸爸,南京这次会议很重要吧?”傅冬菊试探性地开口。

“华北的处境确实不容乐观。”傅作义放下筷子。

傅冬菊犹豫了片刻,说出了那句话:“爸爸,有共产党朋友希望和谈,您是否考虑?”

傅作义猛地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警觉:“是真共产党还是特务?你别上当!”

这句话说得很重,但傅冬菊注意到,父亲并没有直接拒绝。

房间里安静了很久。

当天下午,傅作义的专机起飞前往南京。

11月4日,在蒋介石的官邸里,这位国民党总裁直言不讳:华北不能再守了,要求傅作义率部南撤,固守江南。

“委员长,华北局势尚可维持。”

傅作义谨慎地回应。但他心里清楚,蒋介石这是要断他的根基。

离开华北这块经营多年的地盘,他就失去了与中央讨价还价的资本。

会议结束后,傅作义回到下榻的宾馆。

11月4日晚,他拨通了北平家中的电话。

“冬菊,我在南京期间,你少出门,小心特务盯梢。”声音里透着疲惫和焦虑。

挂断电话后,傅冬菊久久坐在书桌前。

03

11月6日,淮海战役打响。

华东野战军主力向徐州东侧的黄百韬兵团发起进攻,标志着决定性的大战开始了。

这场战役的规模之大,在中国战争史上都是罕见的。

国共双方投入兵力超过130万,其中国民党军队80万,解放军60万。

战场覆盖江苏、安徽、河南、山东四省,面积达5.5万平方公里。

对于华北的傅作义来说,淮海战役的意义不仅在于其规模,更在于其战略影响。

一旦华东野战军在淮海战役中获胜,就可以与即将入关的东北野战军形成钳形攻势,华北将面临东西夹击的危险局面。

更让傅作义担心的是,淮海战役暴露了国民党军队的致命弱点——各部队之间缺乏协调,指挥混乱,士气低落。

黄百韬兵团作为国民党的精锐部队,竟然在开战初期就陷入被动。

11月7日,傅作义从南京返回北平。

走下飞机时,他的步伐比往常沉重了许多。

在南京的那次会议上,他亲眼目睹了国民党高层的慌乱和分歧。

蒋介石要求各战区无条件服从统一指挥,但各地军阀都在为自己的利益打算。

李宗仁公开质疑蒋介石的战略部署,白崇禧则主张保存实力。

整个国民党上层已经是一盘散沙。

次日(11月8日)上午,华北“剿总”作战室里气氛紧张。

一个让所有人震惊的消息传来:淮海战役中,第三绥靖区副司令何基沣、张克侠率部起义。

消息传到华北“剿总”时,会议室里一片死寂。

何基沣不仅是黄埔一期生,更是蒋介石的亲信之一。

他的起义,标志着国民党内部的信任体系已经开始全面崩塌。

起义的深层背景是,何基沣、张克侠的起义并非临时决定,而是中共地下党长期工作的结果。

早在抗战期间,中共就开始在国民党军队内部发展组织。

到1948年,这种工作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

这种“内部瓦解”的策略,是中共军事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政治攻势和统战工作,不仅在军事上包围敌人,更在政治上孤立敌人。

何基沣起义的示范效应,必然会在国民党军队中引起连锁反应。

傅作义的脸色铁青。

战局的发展,远比他想象的更加凶险。

04

接下来的一周里,华北“剿总”的日常工作照常进行,但气氛明显不同了。

刘厚同的劝说更加频繁。

每日的请安时间明显延长,有时候一谈就是几个小时。

“宜生,古人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民心向背,决定成败。”

这位年过六旬的老人,用他的耐心和智慧,一次次敲打着傅作义的心理防线。

要理解刘厚同劝说的有效性,就必须了解当时知识分子的普遍转向。

1948年的中国知识分子群体,普遍对国民党政府失去信心。

从1946年开始,国民党政府在政治上日益专制,经济上无能为力,军事上节节败退。

许多原本支持国民党的知识分子,开始重新审视中国的政治前途。

刘厚同正是利用了这种思想转变。

他不仅从军事角度分析战局,更从文化和道德层面论证和谈的合理性。

“汤武革命”的典故被一次次提起,“顺天应民”的道理被反复阐述。

阎又文继续起草各种文件,措辞一如既往地坚定。

冀朝鼎则在分析最新的经济数据,为傅作义提供决策参考。

“第三次世界大战不会爆发,美国不会为了国民党与苏联开战。”他在一次核心会议上客观分析道。

这样的判断让傅作义对外援彻底死心。

傅冬菊这几天总是出现在父亲的办公室里。

她会端茶送水,会整理文件,会在父亲疲惫时轻声询问是否需要休息。

这样的关心,在这个紧张的时刻显得格外珍贵。

05

随着局势的恶化,时间进入了11月中旬

华北的天气骤然转冷,就像这里的政治气候一样。

平津地区的国民党军队开始出现不稳定的征象:逃兵增多,士气低落,一些部队甚至出现了小规模的哗变。

现象背后的深层危机是:

  • 经济层面:国民党政府已无力维持庞大军费。
  • 1948年军费占财政支出70%以上,收入却因通胀和税收崩溃而锐减。
  • 许多部队军饷拖欠,士兵生活无保障。
  • 政治层面:统治基础严重动摇。知识分子不满专制统治,学生运动此起彼伏;工人困于恶性通胀;农民在土地问题上倒向共产党。

这种情况下,第三条路——和谈,开始显得越来越现实。

蒋介石从南京不断发来电报,催促傅作义做出最后决定:要么南撤,要么死守。

但傅作义心里清楚:南撤意味着放弃经营多年的根基;

死守则可能面临被围歼的危险。

两条路都充满风险。

11月17日,华北局势极度危急。各种迹象表明,解放军的总攻即将开始:

  • 林彪的东北野战军已秘密入关,向平津地区集结。这支辽沈战役洗礼的精锐部队士气高昂、装备精良;
  • 华北地下党组织加紧活动,为解放军提供情报并争取国民党军政人员转向;
  • 国际形势上,1948年下半年美国对华政策转向。马歇尔计划重点明确转向欧洲,国会援助国民党的态度日益消极。

下午,傅作义独自坐在办公室,桌上摊开着军事地图和情报报告。

06

傍晚时分,傅冬菊推门而入。

“爸爸,有时间谈谈吗?” 傅作义抬起头:“坐吧。”

父女二人面对面坐着,房间里很安静。

“爸爸,您曾经说过,顺应民心的就是对的。”

傅冬菊深吸一口气:“我是共产党派来促成和谈的。”

傅作义看着女儿:“是毛派来的,还是聂荣臻派来的?”

“毛泽东亲自派的。”

房间里陷入了沉默。“你要我怎么办?”

傅作义问道。

“和谈。为了这座城市,为了这里的两百万百姓。”

傅作义点了点头:“你能联系到他们吗?”“可以。”

“那就告诉他们,我愿意谈。但要保证部队和北平的安全。”

这一夜之后,父女之间有了一种微妙的默契。

11月18日,通过秘密电台,第一份密电发向中共中央。

和平谈判的进程正式开始。

07

从11月18日开始,一场微妙的和平博弈拉开序幕。

每一次长谈都在为和平铺平道路。 傅冬菊承担起观察父亲心理状态的任务。

当关键事件发生时,她会将父亲的反应如实传递给中共方面。

最关键的策略是:当中共措辞严厉的《最后通牒》送达时,她悄悄将它暂时压下,避免在关键时刻出现意外。

随着解放军对北平包围的收紧,和谈进入最后阶段。

此期间国内外剧变

  • 军事上:淮海战役以国民党惨败告终,杜聿明集团全军覆没;
  • 政治上:1949年元旦,毛泽东发表《将革命进行到底》,提出和平八项条件;
  • 国际层面:杜鲁门连任美国总统后,美国开始重新评估对华政策。国务院部分官员主张停止援助国民党。

1949年1月22日上午,中南海怀仁堂。

傅作义在《关于北平和平解放的协议》上签字。

刘厚同、阎又文、冀朝鼎、傅冬菊在现场见证。

而傅作义始终不知道,在他最信任的圈子里,还隐藏着更深的秘密。

08

阎又文继续以“起义将领”身份工作,后随傅作义进入水利部。

直到1962年病逝,傅作义都以为这是自己的忠实部下。

冀朝鼎则继续发挥经济专长。但傅作义永远不知道,那些“客观”分析背后隐藏着什么。

1974年4月19日,傅作义在北京逝世。

临终前他说:“身边人皆忠义,只是忠义的对象不同。”

他以为这话指女儿。

直到1993年档案解密揭示真相:

  • 阎又文于1938年秘密入党,单线联系周恩来;
  • 冀朝鼎更早在1927年于巴黎入党,直属周恩来领导。
  • 二十多年来,傅作义身边最信任的两人,连墓碑都只写着“过去曾为革命做过许多工作”。
  • 直到历史解密的那一天。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婉清故事会
婉清故事会
在故事中解读人性
77文章数 7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头条要闻

美财长又忽悠:欧洲先对中国动手 美国才跟

头条要闻

美财长又忽悠:欧洲先对中国动手 美国才跟

体育要闻

2022:勇士归来,库里的第四个冠军

娱乐要闻

李小璐母亲:女儿嫁给贾乃亮我好后悔

财经要闻

曝匹克大幅降薪 员工还要进行"三观培训"

科技要闻

英伟达RTX6000D遇冷,中国大厂不买账

汽车要闻

智能体豪华旅行车 享界S9T30.98万元起售

态度原创

艺术
时尚
教育
房产
手机

艺术要闻

故宫珍藏的墨迹《十七帖》,比拓本更精良,这才是地道的魏晋写法

气质女人,都少不了亦舒笔下的开衫

教育要闻

为何说地矿油专业不好?资源产业逻辑解析(3)

房产要闻

当海口书包房卷向「未来」,这里的孩子和房价,都在高速超车!

手机要闻

鸿蒙感恩回馈季开启:华为 Mate X6 等机型至高 2000 元优惠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