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投射与投射性认同之间,边缘型人格交替扮演着受害者和迫害者。
在亲密关系的互动图谱中,边缘型人格者常呈现出一种令人困惑的角色摇摆:前一刻还在委屈控诉 “你总在伤害我”,下一秒便切换为强硬控制 “你必须听我的,否则后果自负”。这种 “受害者” 与 “迫害者” 的交替,并非刻意的情感操控,而是心理动力学视角下,早年创伤驱动的防御性生存策略—— 通过投射将自我创伤转嫁他人,再通过投射性认同迫使伴侣卷入角色对抗,最终陷入 “伤害 - 反击 - 更伤害” 的闭环。唯有穿透角色表象,追溯创伤根源、解析运作机制,才能找到打破困局的出口。
一、角色溯源:早年客体关系中 “脆弱自我” 与 “控制防御” 的内化
心理动力学的 “客体关系理论” 指出,个体成年后的人际关系模式,是早年与主要养育者(“客体”)互动经验的复刻。边缘型人格的 “受害者” 与 “迫害者” 角色,正是源于早年内化的 “被否定的脆弱” 与 “反向认同的控制”,这两种未被整合的创伤体验,成为角色交替的心理底色。
1. “受害者” 角色:源于 “脆弱需求被否定” 的创伤记忆
“受害者” 角色的核心是 “我是无助的,你在主动伤害我”,其根源可追溯至早年 “倔强小孩” 的自主需求被反复无视:当孩子哭闹着寻求陪伴,得到的却是 “你真娇气,就会添麻烦” 的指责;当孩子表达 “我不想做这件事”,换来的却是 “我都是为你好,你必须听我的” 的压制。长期处于这种互动中,孩子逐渐内化出两个核心信念:一是 “我的脆弱是不被接纳的,表达需求只会招来嫌弃”;二是 “若我表现出‘被伤害’的姿态,或许能换来一丝关注(哪怕是负面关注),总好过彻底被忽视”。
成年后进入亲密关系,这份创伤记忆被轻易激活。当伴侣的行为触发 “被忽视” 的恐惧 —— 比如加班晚归未报备、提出不同意见,边缘型人格者会立刻将其解读为 “你故意冷落我”“你否定我的价值”,并切换为 “受害者” 角色:通过委屈哭闹、反复控诉 “你怎么能这么对我”“我在你心里一点都不重要”,试图阻止伴侣 “像早年养育者一样抛弃自己”。此时的 “受害”,本质是用 “示弱” 掩盖 “害怕被遗忘” 的深层恐惧,是早年 “求关注而不得” 的创伤重现。
2. “迫害者” 角色:源于 “控制型养育者” 的反向认同
“迫害者” 角色的核心是 “我必须控制你,否则你会伤害我”,其形成源于对早年 “控制型养育者” 的 “反向认同”—— 即 “既然我无法反抗被控制,那不如成为控制者,用掌控他人的方式避免被伤害”。早年的孩子逐渐发现,只有完全遵从养育者的要求,才能避免对方的愤怒与否定;只有按养育者的规则行事,关系才能维持暂时的 “安全”。这种体验让孩子潜意识里认定:“失控就等于被抛弃,只有掌握主动权,让他人完全服从,才能规避痛苦”。
成年后,当 “受害者” 角色的控诉无法阻止 “被伤害” 的恐惧(比如伴侣试图解释 “我不是故意的”,而非立刻妥协),边缘型人格者会瞬间切换为 “迫害者”。他们会用攻击性语言施压:“你必须按我说的做,不然我们就别过了”;用预演伤害的方式控制:“我先提分手,省得你先抛弃我”;甚至用冷战、断绝联系等手段逼迫伴侣屈服。此时的 “迫害”,并非源于 “想伤害他人”,而是源于 “害怕自己再次陷入‘无力反抗’的早年困境”,是用 “攻击” 包裹 “恐惧失控” 的防御铠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