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爸爸徐铭(摄于1940年)
我从小就对毛主席论群众的一段语录有着特别的感受:“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任何敌人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从小,身为军人的父母,常常给我讲战争年代人民军队和老百姓深情厚意的故事。大家都知道的革命样板戏《沙家浜》,我爸爸也有过同样的经历——
1941年,新四军一师三旅八团在江苏省如东一带抗日根据地开展斗争,我爸爸当时在该团卫生队任军医。为了粉碎日寇对我根据地的“清乡”政策,上级命令他们团开赴敌后,以牵制敌人的行动。接到转移命令时,卫生队尚有30多名伤员正在住院治疗,其中除了相对轻伤员能出院归队外,还有10多名重伤员无法出院又不便后送。为此,领导命令我爸爸带领1名卫生员与这些重伤员留下来,就地隐蔽在距敌人据点30公里的一个靠近长江入海口的小村庄。这个村子村民居住分散,村中小河纵横,河里长着芦苇,村旁还有一望无际的芦苇荡。伤员们分散在群众家中继续治疗,一切饮食起居由房东照料,安全则由地方政府和民兵负责。我爸爸带着一位脊柱受伤的战士住在房东廖大嫂家。廖大嫂的丈夫和公爹经常出海打渔,家中只有廖大嫂和她婆婆留守。平日里,我爸爸除了到各伤员户巡回查房,为伤员们换药疗伤外,还经常带领卫生员帮老乡下地干农活。老乡有病痛,他总是热情地上门送医送药。那段时间,相邻的一个村子发现有疑似霍乱的传染病流行,还死了不少人,村民们很紧张。我爸就在村子里进行了不喝生水、不吃死海味等防病知识宣传,并身体力行,带领村民开展卫生大扫除,家家户户消灭蚊蝇,房前屋后洒生石灰等预防措施,使这个村子的卫生环境得到很大改善,村里无一人染病,老乡们非常感激。同时,新四军伤员得到了乡亲们无微不至地照料, 真的是“缝补浆洗不停手,一日三餐有鱼虾”,“郭建光”们和“沙奶奶”们的故事每天都在村里上演着。
一天清晨,乡长匆匆赶来通报敌情,说发现有鬼子带领几十个伪军向本村方向行进,肯定又是来抓丁抢粮了。乡长要求村中所有男性青壮年和新四军伤员们立即疏散到芦苇荡中隐蔽。但是廖大嫂家中的伤员因脊柱受重伤移动有危险,只能留在家中。时间紧迫,我爸爸必须马上带领伤员转移到芦苇荡,廖大嫂说自己有办法保护伤员。她给伤员换上脏污的破被,又在床前洒上了粪便污物。不到一个小时,村外即传来阵阵枪声,鬼子进村了,他们挨家挨户抓人抢粮。几个伪军来到廖大嫂家,听说屋里还有个卧床不起的男人,他们不顾屋内脏臭不堪,捂着鼻子进去查看。见床上果真有个“昏迷不醒”的人,便骂骂咧咧地问“床上那个棺材瓤子得的是啥病?”廖大嫂哭哭啼啼回答:“呜呜呜……当家的害了‘绞肠痧’,一天拉稀几十次。这远近又请不到大夫,眼看着人就要不行了,呜呜呜……”“该死的老娘们,屋里有传染病人怎么不早说?”没等廖大嫂哭诉完,伪军们气急败坏地用枪托把廖大嫂和她婆婆打倒在地,连进屋抢的半口袋粮食和老母鸡等物也扔掉不要了,赶忙往外跑。
敌人走了以后,我爸爸带着伤员们回到村里,他们看见廖大嫂和她婆婆血流满面,再听了那位伤员讲述刚刚发生的廖大嫂临危护伤员惊险的一幕后,在场的新四军伤员们心中都充满了感激和敬仰,纷纷表示:“一定早日养好伤,回到前线狠狠打击侵略者,把鬼子赶出家门,让乡亲们早日过上好日子,以此回报乡亲们的深情大义!”
如今,战争的岁月已远去,我的爸爸也于两年前离开了这个世界,但是爸爸在“沙家浜”里军民鱼水情深的故事在我心中永存。我从中明白了一个值得永远铭记和传承的道理: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之所以能够战胜强大的国内外敌人,赢得最后的胜利,是因为我们党始终代表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这是国民党军队做不到的。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我们的党要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关系,确保老一辈打下的红色江山永不变色!
光荣在党80年,80年初心如磐。(徐铭摄于2021年荣获“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之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