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桥,听说白云山的石阶有六百多级,你这位小伙子脚力行不行?”1947年10月17日一大早,陕北南河底村的晨雾还未完全散去,毛泽东边提水洗脸边随口问警卫李银桥。李银桥憨憨一笑:“主席您走多快我跟多快,怕啥。”一句轻松的对话,揭开了这次“不在作战计划里的登山”。
那几天,西北野战军刚取得沙家店胜利,转入反攻。形势略缓,毛泽东终于能从前线电报和作战地图中抬起头,去看看真正的黄土地与老百姓。南河底村对面便是白云山,黄河拐了个弯,水声在夜里像沉鼓。毛泽东听群众介绍这里“云生脚下,庙宇成群”,心里直痒痒——在湖南就爱爬岳麓山,如今怎能错过?
![]()
说走就走。临出发,他专门通知佳县县政府:同行的只有几个警卫,不兴前呼后拥。县长李德玉还是赶来了,背着双手笑称自己“大小也是东道主”。毛泽东摆手:“我可不是来检阅工作的,是来当游客。”
山脚有两条道,一条宽阔平缓,一条叫“神路”的台阶险峻。李德玉习惯性地指宽道,毛泽东却偏要走石阶。“老百姓走哪条,我们就走哪条。”话音落,众人只好硬着头皮踏上陡坡。石阶并不均匀,踩上去咯吱作响,尘土从鞋底扬起,很有些年味。李银桥见主席背着手,脚步稳健,悄声感慨:“真能走!”
第一处建筑五龙宫保存尚好,壁画颜色虽暗却层次分明。毛泽东站在壁画前仔细打量,忽然对李德玉说:“这都是手艺人的心血,哪怕信仰内容已不同,也得留下来当教材。”同行干部点头,却有些担心维修经费。毛泽东没立刻表态,只是默默记下。
![]()
继续上行,穿过三道天门,山顶风一吹,汗气瞬间散去。毛泽东极目黄河:“险要处尽收眼底,难怪历代兵家都惦记这条水口。”他摘下帽子挥了挥,像是把心头的疲倦也抛进黄河里。李银桥说山中不见白云可惜,毛泽东哈哈:“人在云里,心里就有云。”
登真武殿时,毛泽东忽问李德玉:“山上现有多少道士?”县长迟疑半秒,“七八位吧,成分杂,见不见都行。”这句话让毛泽东眉头一挑:“成分复杂就不能见?我们统战对象里,比这复杂的还少吗?”一个简单的追问,把座谈定了下来。
午后,道观里临时搬来几把木凳。年逾花甲的老道长拱手作揖,神情有点紧张。毛泽东爽朗开口:“老师傅,我们今天不是来烧香,是来谈心。你们日子过得怎样?”老道长先是客气一句“托首长福”,随即也实话实说:“香火淡了,可政府让我们种了几亩坡地,吃喝不愁。”这番回答让毛泽东露出笑容:“宗教信仰是个人自由,但劳动是大家义务,这样才踏实。”
座谈很短,却立了三件事:一是县里拨专款修缮真武殿漏雨屋顶;二是允许道观保存经卷,派文化干事协助登记;三是鼓励道士组班社教唱皮影。消息一出,老道长连连称谢,甚至想在山门口挂一条“感谢主席”横幅,被毛泽东婉拒:“心里有就行。”
![]()
翌日便是庙会。毛泽东吃完高粱米饭,对警卫说想看看戏。警卫担心安全,他摆手:“群众场合最能见真心。”山道上熙熙攘攘,摊贩叫卖黄米凉糕、羊杂碎,空气里混着檀香和铁锅蒸汽。民间剧团在露天戏楼敲起锣鼓,唱的是山西梆子《反徐州》,嗓音高亮,周围观众挤得水泄不通。
毛泽东本想站着听几折,谁料被一位背娃娃的妇女认出——“咦,那是毛委员!”人群立刻沸腾,但他举手压了压:“听戏要紧,看我不算稀奇。”演员稍显紧张,毛泽东微笑示意继续,台上板眼重新敲响。一个多小时,他一直和老乡肩并肩,掌声、笑声连成一片。有人感慨:“首长能跟我们站一块儿,心里踏实!”
从庙会返回村子,天色将暗。毛泽东在窑洞门口坐下,掸掉靴子上的灰土,对李银桥说:“今天最大的收获不是看了戏,而是摸到民情。要让老百姓知道,我们夺取政权不是要端掉他们的香火,而是要让他们在田里、在戏台上都能喘一口顺气。”这一番话,听上去既朴实又有分量。
![]()
值得一提的是,此后佳县将“保护文物、发展民俗”写进了工作要点。白云山庙宇得以整修,戏班子也挂上“白云梆子团”的牌子。多年后,陕北旅游兴起,白云山成为国家4A级景区,不少游客在山门口依旧能看见那块早年修缮时嵌下的小石碑,简单几行字——“一九四七年秋 毛泽东同志倡”。
个人以为,这段小插曲说明了一个要紧道理:战争紧张,文化不能荒;信仰各异,心中皆可容。毛泽东当年那句“劳动人民的心血得保护”并非场面话,而是给荒坡古刹注入了持续至今的生命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