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边缘型人格者在关系中反复陷入 “渴望亲近却又不断推开”“坚信被爱却时刻恐惧抛弃” 的矛盾漩涡时,表面看是互动模式的混乱,实则是心理深层对他人的 “固有图式” 在主导行为。从心理动力学理论视角出发,这种固有图式并非偶然形成的负面认知,而是早期客体关系创伤的 “内化产物”;它通过 “强迫性重复” 不断加固关系困局,唯有主动修正这一认知内核,边缘型人格者才能打破循环,真正走向健康的人际联结。
一、溯源:固有图式是早期客体关系创伤的 “心理残影”
心理动力学理论认为,人格的核心模式形成于生命早期与重要客体(多为父母或抚养者)的互动,边缘型人格对他人的固有图式,本质是早期不安全依恋体验的 “内化结果”。在童年或青少年时期,若抚养者的回应始终不稳定 —— 时而温柔呵护,时而冷漠忽视,甚至伴随贬低与抛弃威胁,边缘型人格者的内心会逐渐形成一套 “防御性预判”:他人的亲近是暂时的,伤害是必然的。
这种图式并非简单的 “负面想法”,而是心理动力学中 “客体表征” 的扭曲呈现。正常情况下,人们会根据他人的实际行为更新 “客体表征”,而边缘型人格者因早期创伤,“客体表征” 被固定为 “不可靠的伤害者” 或 “会随时离开的抛弃者”。即便成年后遇到友善、稳定的人,他们也会无意识地将早期客体的 “坏表征” 投射到对方身上,看不到真实的他人,只看到自己内心早已预设的 “危险幻影”。比如,伴侣因工作忙碌延迟回复消息,在普通人眼中是可理解的日常,在边缘型人格者眼中却会触发 “他要抛弃我” 的创伤记忆,进而陷入恐慌与愤怒 —— 这并非对方的行为所致,而是固有图式将过往创伤与当下场景强行绑定的结果。
二、困局:固有图式通过 “强迫性重复” 加固关系恶性循环
心理动力学中的 “强迫性重复” 理论,精准解释了边缘型人格者为何会反复陷入糟糕的关系。所谓 “强迫性重复”,是指个体无意识地重复早期创伤性体验,试图在重复中掌控创伤,却最终陷入更深的困境。而固有图式,正是 “强迫性重复” 的 “导航系统”—— 它会引导边缘型人格者在行动中 “迫使” 他人扮演自己预设的角色,从而验证 “他人果然会伤害我” 的预判,进一步加固固有图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