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一生求而不得的女人:蔡文姬三嫁他人,枭雄为她破原则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建安十二年的深秋,邺城相府的书房里飘着淡淡的墨香,曹操披着一件玄色锦袍,手指在案上一卷泛黄的竹简上轻轻摩挲。竹简是刚从南匈奴送回来的,上面是蔡文姬亲笔写的《悲愤诗》片段,字迹里满是颠沛流离的苦楚。他盯着 “边荒与华异,人俗少义理” 这两句,眉头皱得紧紧的,眼前不由自主地浮现出三十年前那个扎着双丫髻、捧着《诗经》笑眼弯弯的少女。

“主公,使者回来了,蔡大家…… 已到府外。” 侍卫的声音打断了曹操的思绪。他猛地站起身,袍角扫过案上的铜爵,酒液洒在竹简上,晕开一小片深色。“快!快请她进来!” 他的声音里带着一丝自己都没察觉的颤抖 —— 三十年了,他终于又要见到那个让他牵挂了半生的人。

门帘被轻轻掀开,一股塞外的寒风裹着一个纤瘦的身影走了进来。蔡文姬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胡服,头上裹着青色的头巾,脸上还带着未褪尽的风霜,可那双眼睛,依旧像当年一样清亮,只是多了几分世事沧桑。她刚跨进门槛,就看到站在案前的曹操,身形比记忆里魁梧了许多,鬓角也添了白发,再也不是当年那个跟在父亲身后、眼神桀骜的少年了。

“民女蔡琰,拜见丞相。” 她屈膝行礼,声音略带沙哑,却依旧清脆。

曹操快步上前,伸手扶住她的胳膊,指尖触到她冰凉的衣袖,心里一紧。“文姬,不必多礼。” 他想说点什么,却发现喉咙发紧,千言万语堵在胸口,最后只化作一句,“这些年,你受苦了。”

这句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蔡文姬积压多年的委屈。她垂下眼睑,眼泪顺着脸颊滑落,滴在曹操的手背上,烫得他心头一颤。“丞相……” 她张了张嘴,却再也说不出话来 —— 这三十年的苦难,哪里是一句 “受苦了” 就能概括的?

曹操拉着她在案前坐下,亲手给她倒了一杯热茶。氤氲的热气里,他的目光落在蔡文姬的脸上,思绪不由得飘回了三十年前的洛阳。

那时他才十七岁,还是个浑身是刺的少年,因为父亲曹嵩是宦官养子,总被士族子弟嘲笑。是蔡邕看中了他的才华,收他做了学生,让他住进自己府里。也就是在蔡府,他第一次见到了蔡文姬。

那天蔡邕正在书房教他读《孙子兵法》,忽然听到外面传来清脆的笑声,一个穿着粉色襦裙的小姑娘蹦蹦跳跳地跑进来,手里拿着一只刚摘的海棠花。“爹爹,你看这花好看吗?” 她仰头看着蔡邕,眼睛亮得像星星。

蔡邕笑着摸了摸她的头:“裹儿,不许胡闹,这是爹爹的学生曹操,快见过孟德兄。”

小姑娘转过身,好奇地打量着曹操,然后大大方方地行了个礼:“见过孟德兄。” 她的声音像风铃一样好听,曹操看着她脸颊上的两个小酒窝,心里忽然像被什么东西撞了一下,连耳根都红了。

从那天起,曹操的生活里多了一抹亮色。每天清晨,他都会在蔡府的庭院里遇到蔡文姬,她要么在练琴,要么在读书,看到他来,总会笑着打招呼。有时候蔡邕不在家,他们就一起在书房里讨论诗文,曹操说他以后要带兵打仗,平定天下,蔡文姬就认真地听着,偶尔还会给他提些建议;蔡文姬说她想把父亲的藏书都整理出来,传给后人,曹操就拍着胸脯说,以后他要是有能力了,一定帮她实现愿望。

那段日子,是曹操一生中最平静、最快乐的时光。他甚至偷偷在心里许下诺言,等他功成名就,一定要娶蔡文姬为妻,让她一辈子都开开心心的。



可乱世容不下安稳。中平六年,董卓入京,废立皇帝,天下大乱。曹操看不惯董卓的倒行逆施,偷偷逃出洛阳,准备起兵讨伐董卓。离开蔡府的那天清晨,天还没亮,蔡文姬提着一盏灯笼,在门口等他。

“孟德兄,你一定要保重。” 她把一个包裹递给曹操,里面是她连夜缝制的棉衣和一些干粮,“我会在洛阳等你回来。”

曹操接过包裹,心里又酸又涩。他想抱抱她,却又不敢,只能用力点点头:“文姬,等我,等我平定了乱世,就回来接你。” 说完,他翻身上马,头也不回地走了,直到走出很远,还能看到那盏灯笼在晨雾里摇晃。

他以为很快就能回来,可没想到,这一去就是十几年。他先是在陈留起兵,然后讨伐董卓,又和袁绍等人争夺地盘,一路南征北战,忙得脚不沾地。偶尔夜深人静的时候,他会想起蔡文姬,想起她的笑容,想起他们的约定,可战火纷飞,他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寻找她的消息。

而蔡文姬的生活,也在乱世里急转直下。曹操离开后不久,洛阳就成了战场,蔡邕带着她四处逃亡。后来董卓被吕布杀死,蔡邕因为曾在董卓手下做过官,被王允下狱,没过多久就死在了牢里。失去了父亲的庇护,蔡文姬成了无依无靠的孤女。

为了活下去,在亲戚的安排下,她嫁给了河东卫家的公子卫仲道。卫仲道是个温文尔雅的读书人,对她很好,本以为日子能就此安稳下来,可没想到,结婚还不到一年,卫仲道就得了急病,撒手人寰。卫家的人见她没生下孩子,还克死了丈夫,对她百般刁难,说她是 “扫把星”。蔡文姬性子刚烈,哪里忍得了这种委屈?她收拾了自己的东西,毅然离开了卫家,独自一人在乱世里漂泊。

建安三年,匈奴人趁着中原大乱,南下劫掠,蔡文姬在逃亡的路上被掳走。当她被塞进匈奴人的马队,看着越来越远的中原大地时,她以为自己再也回不来了。

匈奴左贤王看中了她的美貌和才华,把她纳为王妃。在匈奴的十二年里,她学会了说匈奴话,学会了骑马射箭,甚至还学会了弹奏匈奴的乐器。可她心里,始终惦记着中原,惦记着父亲的藏书,惦记着那个曾经答应要回来接她的少年。

她给左贤王生了两个儿子,大儿子叫阿迪,小儿子叫阿提拉。孩子们很可爱,左贤王对她也还算不错,可她总觉得自己像个无根的浮萍,找不到归属感。每当夜深人静,她就会拿出父亲留给她的一支玉笛,吹起中原的曲子,笛声里满是思念和哀愁,连匈奴的侍女听了,都会偷偷抹眼泪。

她不知道的是,远在中原的曹操,从来没有忘记过她。建安九年,曹操攻占邺城,统一了北方,终于有了喘息的机会。他派人四处打听蔡文姬的消息,可战乱多年,很多人都不知道蔡邕的女儿去了哪里。直到建安十二年,一个从匈奴回来的商人,偶然提起了匈奴左贤王有一个中原王妃,是大文学家蔡邕的女儿,曹操这才知道,蔡文姬还活着。

听到消息的那天,曹操在书房里哭了很久。他想起了当年在蔡府的约定,想起了蔡文姬提着灯笼送他离开的样子,心里充满了愧疚。他立刻下令,让使者带着黄金千两、白璧一双,去南匈奴赎回蔡文姬。他还特意交代使者,一定要好好对待蔡文姬,不能让她再受一点委屈。

使者去了三个多月,终于把蔡文姬接了回来。当曹操在相府见到蔡文姬时,他才发现,岁月在她身上留下了太多痕迹 —— 她的眼角有了细纹,双手因为常年劳作变得粗糙,说话时带着淡淡的匈奴口音。可在他眼里,她还是当年那个让他心动的小姑娘。



那天晚上,曹操在相府设宴,为蔡文姬接风洗尘。席间,他让乐师奏起中原的乐曲,蔡文姬听着熟悉的旋律,忍不住跟着哼唱起来。曹操看着她的侧脸,心里忽然冒出一个念头:他要纳蔡文姬为妾,把她留在身边,弥补这二十多年的亏欠。

宴席结束后,曹操把蔡文姬叫到书房,鼓起勇气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文姬,这些年我一直惦记着你,当年的约定,我从来没有忘记。现在我有能力保护你了,你愿意留在我身边吗?”

蔡文姬愣住了,她看着曹操真挚的眼神,心里很感动。其实这些年,她也常常想起曹操,想起他们的青梅竹马。可她摇了摇头,轻声说:“丞相,谢谢你还记得我,还愿意赎我回来。可我已经不是当年的蔡文姬了,我在匈奴嫁过人,还生了两个孩子,配不上丞相。”

曹操急了:“我不在乎!我在乎的是你这个人,不是你的过去!”

“可我在乎。” 蔡文姬的眼泪又流了下来,“丞相现在是中原的霸主,身边应该有更好的女子。我只想安安稳稳地过日子,整理父亲的藏书,完成他的遗愿。”

曹操看着蔡文姬坚定的眼神,知道她心意已决。他心里很失落,可他也明白,蔡文姬经历了这么多苦难,需要的是安稳,而不是卷入他复杂的后宅和政治斗争。他叹了口气,点了点头:“好,我尊重你的选择。你放心,我会帮你整理蔡公的藏书,也会给你找一个好归宿。”

没过多久,曹操就把蔡文姬嫁给了自己的部下董祀。董祀是个老实本分的人,时任屯田都尉,虽然官职不高,但为人正直,对蔡文姬也很尊重。曹操觉得,董祀能给蔡文姬安稳的生活,这就够了。

可他心里,还是放不下蔡文姬。他常常以讨论诗文为由,邀请蔡文姬和董祀来相府做客。每次见到蔡文姬,他都会问她生活过得好不好,有没有什么需要帮忙的。董祀也知道曹操对蔡文姬的情谊,可他知道曹操是个重情义的人,不会做出过分的事,所以也没有多想。

日子就这样平静地过了两年。可没想到,建安十四年,董祀因为触犯了法律,被判处死刑。

当时曹操执法极其严格,连自己的儿子曹彰,因为违反了军纪,都被他罚了杖刑。董祀的罪名是 “监守自盗”,按照当时的法律,确实该判死刑。很多人都劝董祀的家人,不要再白费力气了,没人能让曹操改变主意。

蔡文姬得知消息后,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她知道曹操的性格,可她不能眼睁睁看着丈夫死去。她来不及梳妆打扮,披头散发地就往相府跑,一路上跌跌撞撞,鞋子都跑掉了一只。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