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经济学家樊纲提出“我们当下比90年代日本难多了”,引发不少讨论。但直接对标日本真的科学吗?中国作为超大规模经济体,面临的挑战和机遇都是日本难以比拟的。
简单类比不仅容易误导认知,更可能掩盖中国真正的核心问题——如何利用自身规模优势、制度韧性和代际接力模式,走出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今天我们就来拆解这个问题:中国到底难在哪里?又该凭什么破局?
一、为什么说“对标日本”是方法论偏差?
日本固然经历过泡沫破裂和“失落的三十年”,但中国的资源禀赋、经济结构和发展阶段完全不同。日本是资源匮乏的岛国,依赖外向型技术突围;而中国拥有完整的产业链、庞大的内需市场和战略纵深。
更重要的是,日本人均收入已从4万美元下滑至3.4万美元,而中国仍在迈向高收入经济体的关键爬坡期。盲目套用日本经验,就像拿手电筒照高速公路——光不够用,路也不同。中国需要的是基于大国特征的原创性分析框架,而非拾人牙慧的类比。
![]()
二、中国真正的难题:规模治理与效率平衡
中国难题的特殊性在于“规模”:如何让14亿人共同走向富裕?如何统筹区域差异、城乡差距和多维发展目标?
这正是陆铭教授牵头提出“大国经济学”的价值所在——它从实证出发,强调“长期、全局、多维”的发展逻辑,而非短视的地方竞争或GDP主义。
中国的难,难在既要保持高速增长,又要兼顾公平与可持续;既要突破科技封锁,又要避免内部卷成“零和游戏”。
这不是日本式危机,而是大国独有的系统工程。
三、破局关键:代际接力与科技突围
中国有一句老话:“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这不仅是情怀,更是现实发展模式。
上一代人基建狂魔、吃苦耐劳,打下了高铁、5G、新能源的基础;下一代人则用美团、抖音、希音(Shein)、机器人公司宇树科技(王兴兴)、AI科学家(如梁文锋)等创新承接浪潮。
他们不需要重复老一辈的牺牲,但却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跳得更高。这种代际接力不是“内卷”,而是迭代——从硬基建到软科技,从制造到智造。
四、谁在拖后腿?资源错配与投机文化
当然,樊纲的担忧并非全无道理。房价泡沫、学区房焦虑、金融空转等现象确实存在,一部分人仍在旧模式中打转。
但我们要分清主流和支流:王兴兴、梁文锋们不会纠结社保和日常消费,因为他们正在创造未来。
问题不在于“全民陷入日本式停滞”,而在于如何减少资源贪食者和制度成本,让更多普通人有机会参与创新。中国的希望不在守成者,而在突破者。
中国需要自己的叙事,而非别人的剧本
评价樊纲的观点,关键在于跳出“比难”思维。中国不需要和日本比谁更惨,而要思考如何利用大国规模、制度弹性和代际奋斗,走出自己的路。
90年代日本失败于资产泡沫和人口萎缩,而中国挑战在于转型阵痛和创新突围。历史从不重复,但会押韵——中国的韵脚不在东京,而在我们每一代人的接力里。
功成不必在我,但功成必定有我,这才是大国崛起的真正注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