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低头时看到自己松垮的小肚子,你以为只是胖胖肉?也可能是“腹直肌分离”。腹直肌分离是指原本位于腹部正中、两侧平行的腹直肌因某种原因(如怀孕、肥胖或腹部手术等)向两侧分开,导致腹部中线处的结缔组织(腹白线)变宽,形成一个可见或可触摸到的间隙。
徐汇区枫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科治疗师秦丹表示,自测方法很简单,采取仰卧位的姿势,双腿弯曲,暴露腹部,头和肩微微抬起,腹部用力收紧,左手指于脐下三指垂直向下探入,如有腹直肌分离存在,手指可探入肌腹深层,感觉有深沟存在,同时可以测量两侧腹直肌之间的距离。正常人没有深沟存在,腹直肌两侧之间的宽度不超过2指(<2cm)。
腹直肌分离有相应的标准,可分为轻、中、重三度:在两指到三指之间(2~5cm)属于轻度腹直肌分离,三指到四指之间(5~8cm)属于中度腹直肌分离,大于四指(>8cm)属于重度腹直肌分离。长期的腹直肌分离会对身体功能与健康产生重大影响,包括变成“大肚腩”、核心肌力不稳、脏器脱垂、呼吸模式及消化道异常等。
腹直肌分离的康复训练方法有多种。轻、中度腹直肌分离可选择居家自我康复锻炼,重度腹直肌分离或经过一段时间自我训练但效果不佳,应当及时就医,在专业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和训练。严重者应当采取手术治疗,如“腹直肌缝合术”或“腹壁整形术”,术后需严格遵循康复计划,避免腹压升高。
建立正常呼吸模式
缩唇腹式呼吸训练。取仰卧位,双腿屈膝,双手放在腹部,采用“鼻吸嘴呼”的缩唇腹式呼吸方式。吸气时,腹部像气球一样慢慢隆起,感受腹部向外扩张;呼气时,腹部慢慢收缩,将气体完全呼出,吸气与呼气之比为1:2。训练频率:30次/组,组间休息30秒,每天2次。
猫式伸展
“四足”跪姿,双手与肩同宽,双膝与髋同宽,脚背贴地或脚尖回勾,背部平直。呼气时,缓慢将背部向上拱起,像猫一样伸展,低头,下巴贴近胸口,腹部内收,感受脊柱逐节向上推起。保持3—5秒,注意不要耸肩。吸气时,缓慢下沉腰部,胸腔向前向上推,抬头看向前方,尾骨轻轻上翘,感受腹部拉伸,肩胛骨向中间靠拢。保持3—5秒,避免过度挤压腰椎。训练频率:10~15次/组,组间休息30秒,每天2次。
仰卧位抬腿
采取仰卧位,双腿伸直并拢,缓慢抬起双腿,与地面成30~60度角,保持5—10秒然后缓慢放下。训练频率:10~15次/组,组间休息30秒,每天2次。
平板支撑
双肘和双脚支撑地面,保持身体呈一条直线,注意腹部收紧,不要塌腰或撅臀。训练频率:30—60秒/组,组间休息30秒,每天2次。随着能力的提高,可以逐渐延长支撑时间。
侧平板支撑
侧身,用一侧手臂和脚支撑身体,保持身体在一个平面上,腹部收紧。训练频率:30—60秒/组,两边各5组,组间休息30秒,每天2次。
单侧鸟式伸展
采取俯卧位,右手与左膝接触床面,左手与右膝收于胸前。向远处伸展左手和右脚,背部保持平直,腰部不可下垂;略微停顿后回到起始状态。收紧腹部保持身体稳定,伸展时吸气,回收时呼气。训练频率:30—60秒/组,两边各5组,组间休息30秒,每天2次。
俄罗斯转体训练
采取坐位,双腿屈膝抬起,双脚离床,下背挺直,上背略微弓起,转动双臂来带动手臂的移动。手接触身体两侧床面,目光跟随双手移动。转身时呼气,身体转正时吸气。训练频率:20次/组,组间休息30秒,每天2次。
行腹直肌手法复位
对腹直肌及其周围肌肉进行筋膜放松,双手放在腹直肌外侧缘,轻轻向腹中线方向推压。
这个过程需要温和而稳定地施加压力,避免使用暴力,以免造成损伤。通常从腹直肌的下部开始,逐渐向上进行。每次推压后保持几秒钟,然后放松,重复多次。在腹直肌复位的基础上,可以进行核心肌力的加强训练,如腹式呼吸、臀桥等,以增强腹部肌肉的力量和稳定性。
科学的腹直肌分离康复训练不仅能缩小腹直肌间距,更能重建人体“天然束腹带”——深层核心肌群的力量。现代医学发现,这种看似温和的“腹部裂痕”,实则是人体力学结构坍塌的初始裂缝。它并非“不可逆”,关键在于早期识别与科学处理,才能避免从“形态异常”发展为“功能损伤”。通过“精准评估+分层治疗”,多数人可有效改善腹直肌分离,重拾核心力量与身体平衡。更重要的是,康复过程带来的身体掌控感,能有效缓解因腹直肌分离引发的焦虑,助力身心整体健康。
记者:吴会雄
通讯员:秦丹
编辑:宁平英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徐汇官方账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