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沐阳,见字如面~
今天我们分享一下什么是流行性出血热。
一、什么是流行性出血热
肾综合征出血热,又名流行性出血热,是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汉坦病毒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的乙类传染病。我国是流行性出血热主要流行区之一,近年来,疫情显著下降,但少数地方仍存在周期性波动,且病死率相对较高。
二、我国汉坦病毒和宿主
汉坦病毒目前有30余个基因型,我国流行的主要有两型,即汉滩型和汉城型,在动物中也发现普马拉型汉坦病毒。主要的动物宿主为黑线姬鼠和褐家鼠。
黑线姬鼠为小型鼠,属于野鼠,鼠背部中央有一黑色条纹,体型似小家鼠,以农作物及其种子为食,一般出没在田埂灌木草丛;褐家鼠为中型鼠,又名大家鼠,食性广而杂,凡人类所用食物,都可以取食,主要栖息在人的住室和厨房以及房屋周围地区、杂物堆中,尤其是猪圈、鸡鸭鹅舍、屠宰场和粮仓等地。
三、传播途径
出血热一般是散发发病,很少有聚集发病。在日常生活中,一般和鼠类有直接接触或者误食了被鼠类污染的食物所致。
需要特别注意两点:第一,与人群直接接触传播的风险很小。第二,并不是只要接触到鼠类排泄物或者被老鼠咬后就一定会发病,这与老鼠的种类和是否带毒有关。
1.呼吸道传播
经呼吸道吸入含汉坦病毒的鼠排泄物污染尘埃后形成的气溶胶颗粒而感染。
2.消化道传播
进食含汉坦病毒的鼠排泄物、分泌物污染的食物、水,经口腔粘膜及胃肠粘膜感染。
3.接触传播
被携带汉坦病毒的鼠咬伤,或鼠类排泄物、分泌物直接与破损的皮肤、粘膜接触。
4.母婴传播
病毒可经胎盘自感染的孕妇传染给胎儿。
5.通过相关媒介传播
通过被鼠咬伤或被鼠类体表螨类等寄生虫叮咬而感染。
四、出血热的临床表现
出血热潜伏期一般为2~3周。典型临床症状分为五期: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及恢复期。主要表现为感染性病毒血症和全身毛细血管损害引起的症状,起病急,有发热。
典型症状有:
三痛:头痛、腰痛以及眼眶痛;
三红:颜面、颈、胸等部位潮红;
三点:软腭、腋下、胸背部出血。
五、出血热的治疗
怀疑感染流行性出血热后,应立即就医。体温高热者可采用物理降温,不宜采用酒精擦浴,以免加重毛细血管损伤。忌自行用发汗退热药以免加重病情。
早期治疗和预防性治疗是流行性出血热预后好坏的决定性因素。治疗原则为“三早一近”,即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就近治疗,治疗措施立足点要放在“早”字上。
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发病早期,全身小血管和毛细管麻痹、扩张,血管脆性和通透性增强,患者长途转送、颠簸可加重血管损伤。如必须长途转送患者,应尽量减轻长途颠簸和疲累,避免对病人造成损伤。
六、预防出血热
1.防鼠灭鼠
防鼠灭鼠是预防控制出血热的主导措施,防鼠为切断传播途径,灭鼠为消灭传染源。防鼠要做好居家环境整治,堵塞鼠洞,防止野鼠进家;灭鼠可以用鼠夹、鼠笼等机械法捕杀,还可以毒饵法,在鼠洞口或鼠经常出没的地方投放掺入灭鼠药的鼠类爱吃的食物。
疫区内的鼠尸和染疫的实验动物,应就近火焚,或掩埋地下。清扫有鼠类尿、粪污染的地方时,要适当防护。
2.接种出血热疫苗
疫苗接种是个人预防病毒性出血热的最有效的办法。我国针对流行性出血热实行扩大免疫接种规划措施,出血热高发地区的居民16-60岁人群,可以提前进行疫苗接种。接种程序分为基础2针和加强1针,完成免疫程序后保护效率可达90%以上,并可维持7-8年。
3.加强个人防护
防止接触传染,高峰期尽量不去野外老鼠有可能生存的地方游玩,不在野外荒草地上坐卧、露营,避免与鼠类及其排泄物或分泌物接触。
不吃生冷特别是容易被老鼠类污染的食物、水和饮料等。住宅、办公室不要裸露摆放正在食用的食物,以免招引老鼠。
在野外工作人员尽量穿长裤长衫、不露脚趾的户外鞋,以防被鼠类咬伤;同时要避免皮肤粘膜破损,如有破损,应用碘酒消毒处理。
在清理脏乱杂物和废弃物时,要戴口罩、帽子和手套等,避免被鼠叮咬。
特别须注意的是,大高峰期间(10月至次年1月)有高热症状应立即到正规医院就诊,切勿自行用退烧药,以免贻误病情进而加重危险。
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
欢迎指正、补充、留言、探讨~
编辑|沐阳同学
视图|源于网络,侵权立删
寄语|感谢关注、转发、点赞,您的支持是我前进的动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