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在借钱方面,美国人如今是世界的“头牌”。
美债的规模早已大幅超过其GDP,但是作为美债基础的美元不仅没有崩,反而越来越强势。
这背后的逻辑,说白了就是两个字——信用。其实在中国,也有一个人,靠着类似的方式发了家。
他借了钱之后既不花钱也不投资,而是放在一个木柜子里吃土。
更诡异的是,当借款到期之后,他不仅还了本金,还支付了高额的利息。
他到底是什么人?又是怎么靠这种亏本的买卖,成为亿万富翁的呢?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旧上海的西药、保健品和娱乐业大王——黄楚九。
黄楚九出生在浙江余姚的一个中医世家,父母亲都是小有名气的医生。
他们凭着自己的中医手段,成了远近闻名的眼科大夫。在当时的社会里,他们几乎可以说是绝对的高精尖人才。
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黄楚九从小就有着对医学的兴趣,常常跟着家人在药铺里学习。刚刚十几岁,他就能开一些简单的药方了。
1887年,黄楚九15岁了,本该是成家立业的时候。但是,他的父亲却突然去世了。
她的母亲一个弱女子,在家中独木难支,于是便带着儿子离开了家乡,来到了繁华的大上海讨生活。
最初,母子俩的生活十分艰难。她在城隍庙附近摆了个小药摊,卖点常见的中药膏,开些方子,勉强糊口。
于是他放弃了学业,跟着母亲一起卖药为生。黄楚九不忍见母亲辛劳,于是就不再上学,随母亲在城隍庙打拼。
既然是做买卖,黄楚九每天都能很自然地碰到各种各样的人。
时间一长,他不仅学会了如何与人打交道,还敏锐地察觉到了西药这一商机。
当时,上海作为中国最重要的港口城市,受到西方商业影响很深。
西药见效快,服用也方便,因此受到了不少人的追捧。黄楚九觉得,如果能开一个属于自己的西药买卖,赚大钱是必然的。
可他一没本钱,二没人脉,想要开药房谈何容易。
但是,他在看到那些遍布上海的外国洋行的时候,却突然计上心来。开西药房的第一个关键,就是一大笔启动资金。
黄楚九深知,自己一个外地人,又没有什么财产可以抵押,想要从银行贷款几乎是不可能的。
于是,他就把主意打到了那些他在卖药的过程中结识的有钱人头上。
这些人有的是富家子弟,有的则是商人或者买办,手里资金充足。
大家混熟之后,这些人对黄楚九的为人和医术都是比较认可的。
黄楚九心想,这些人手上有钱,如果能借给自己的话,自然会解决资金的问题。
于是,他开始刻意与这些人交往,不仅在做买卖时给他们优惠,还经常陪他们聊天。
了解他们的喜好和需求,并提前给这些人做好保健预案,渐渐地,黄楚九与他们越来越近。
到了这里,黄楚九便开始执行自己的下一步计划了。
他深知,借钱需要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而自己与这些有钱人的关系,现在还不够深厚,彼此间还谈不上信任。
现在开口借钱,一定筹不到大笔的资金。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黄楚九想出了一个看似赔本的计划——借钱不花,而且按时归还本息。
黄楚九先是找到了一位与他关系较为密切的富家子弟,向他提出家中有急事需要周转,想要借钱。
富家子弟想都没想,就借给了他几十块大洋。
钱到手后,黄楚九并没有拿来用,甚至连封着大洋的纸包都没有打开,就将其十分小心地将其锁在了一个木箱之中。
同时,他还专门准备了一个账本,详细记录下了借款的金额、日期和还款期限。
到了约定的还款日期,黄楚九将提前准备好的本金和利息,一并交给了那位富家子弟。
富家子弟见黄楚九如此守信用,不仅按时还钱,还额外支付了利息,对他的好感度大增。
于是他逢人便夸黄楚九是个讲信用的人。黄楚九的名声,终于开始在有钱人的圈子里传开了。
有了第一次的成功经验,黄楚九开始如法炮制,向更多的人去借贷小额资金。
前排左八黄楚九
每次借款,他都严格遵守约定,按时归还本息。渐渐地,人们对他的信任度越来越高,愿意借钱给他的人也越来越多。
黄楚九借钱的金额,也逐渐从几十元增加到几百元,甚至上千元。
但是,他依然没有动用这些钱,而是继续将其放在柜子里“吃灰”。
渐渐地,他甚至陷入了“以贷养贷”的危险怪圈。黄楚九的家人都为他捏了一把汗,但他自己却非常高兴。因为他知道,自己离梦想已经越来越近了。
终于,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黄楚九的信用度已经足够了。
于是,他从那些愿意借钱给他的人中挑选了几位,分别向他们每个人,都借了一笔大钱。
而这些人对黄楚九非常信任,所以毫不犹豫地就将钱借给了他。这一下,黄楚九开西药房的资金问题解决了。
1890年,黄楚九终于成功开了一家自己的西药房。
由于药房开在上海法租界,所以又叫中法大药房。中法大药房开业初期,主要经营一些进口西药和简单的医疗器械。
黄楚九凭借着自己的勤奋和商业眼光,以及之前积累的人脉资源,逐渐打开了市场。
为了货物的安全,他会亲自到码头迎接货船,亲自清点数目和检查药品,以确保质量和数量没有问题。
货到手后,他还会亲自走访各个医院和诊所,向医生们介绍自己的药品,争取让他们购买。靠着做这种代理生意,黄楚九赚了不少钱。
不过,也正是在做代理的时候,黄楚九明白了一件事:代理商赚的那点儿差价,与原研药的暴利相比,简直是九牛一毛。
要想在竞争激烈的西药市场中立足,他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产品。
于是,他开始潜心研究西药的配方和制作工艺,希望能够开发出一款属于自己的原研药。
但是,中国没有足够的设备,他也没有足够的技术去搞原研药。于是他决定退而求其次,搞一款保健品。这在当时的中国,可是绝对的新概念。
1905年,黄楚九推出了自己的第一款保健品,取名为“艾罗补脑汁”。
这款产品的诞生,正好适应了当时的社会情况。
20世纪初,上海的社会发展快速,人们生活节奏也随之加快,不少人很难适应,纷纷出现了失眠、焦虑、记忆力减退等问题。
黄楚九认为,一款能够补脑强身的保健品,应该能够获得更多的社会认可。
为了让自己的“艾罗补脑汁”更具吸引力,黄楚九可谓是煞费苦心。
他明白当时中国的有钱人普遍崇洋媚外,对西方的产品和技术充满了迷信。
于是,他在给自己的产品取了一个洋名字之外,还声称它是由美国著名医学博士艾罗发明的。
但实际上,“艾罗”二字只是一个英文单词的音译,指的是黄楚九本人,与美国的医学博士毫无关系。
另外,黄楚九还不惜重金进行广告宣传。他在上海的各大报纸、杂志上刊登广告,雇佣了大量的推销员,走街串巷地向人们推销这款产品。
在广告中,“艾罗补脑汁”被宣传成了包治百病的神药。在广告宣传的推动下,“艾罗补脑汁”的销量迅速攀升。
在短短几个月之后,中法大药房的门口就排起了长队,人们争相购买这款传说中的神药,黄楚九也因此赚得了一笔巨款。
同时,他的名气也越来越大,成为了上海滩上的“西药大王”。
但是,早已接受现代教育多年的我们能够看出,黄楚九此时所做的,完全就是夸大宣传和虚假宣传。
显然,此时的他已经背离了医者的初心,也已经不再理会曾让他获得成功的信誉。
虽然这之后,他又靠投资娱乐业而狠狠赚了一笔,但是危机的隐患已经被埋下了。
1929年,经济危机席卷全世界,黄楚九的药品帝国也很快面目全非。
最终在1931年,这个“西药大王”走完了自己的人生路,终年仅59岁。
参考资料:
1、黄楚九(中国西药业的先驱) ——百度百科
2、“宁波帮”故事 | 上海巨商黄楚九——澎湃新闻2020年9月6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