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初,上海均和集团的员工手机里跳出了一条公司群公告:
“请在6月10日前配合离职,6月份及之前的工资、社保、公积金可结清,若不配合,公司将停发工资并停止缴纳社保、公积金。”
一石激起千层浪。
在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数千名员工忽然被迫选择,要么“拿钱走人”,要么“颗粒无收”。
“裸辞”意味着什么?没有赔偿金,没有过渡期,只能空手离开,对那些背着房贷、车贷的上班族来说,这不是一份通知,而是一张判决书。
![]()
最令人愤怒的是,即便有人配合签字,也未必拿得到钱。因为那时的均和,早已债务缠身,母公司注册资本骤降,子公司股权冻结,项目被查封。员工们心知肚明这家公司已经撑不下去了。
一个号称年营收2500亿的巨头,轰然倒塌。
01
就在一年之前,均和还活在聚光灯下。
中国企业500强第192位;
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第66位;
上海百强企业第21位;
上海民营企业百强第5位;
2023年营收高达1346.91亿元。
在外界看来,均和是上海滩最有冲劲的新贵。它的老板何旗,是商界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一个80后福建人,凭一己之力撑起千亿帝国,金融、地产、钢贸、产业园,无所不包。
朋友圈里,他被称作“资本黑马”,身边围绕着一串串金融大佬和地方政府官员。
![]()
在上海,均和总部的玻璃大楼光鲜夺目,员工们常常骄傲地说:“我们是500强的一员。”
可惜,繁华只维持了一瞬。
1982年,何旗出生在福建长乐的一个商人家庭。
17岁时,他就接手了家里的生意,摸爬滚打几年后,2003年独自北上上海。
那一年,他成立了均和集团,主营钢铁贸易,彼时,钢贸生意正值黄金年代,只要敢压货,就能坐等价格上涨。
均和也因此在短短几年间积累了第一桶金。
2015年前后,何旗发现钢贸利润越来越薄,于是毅然转向金融。
他开始了他的一系列投资,不限于商业保理、融资租赁、产业基金等领域;
入股九江银行、富滇银行,成为小股东;联合发起申港证券,跻身资本市场。
![]()
手握银行股权,他还利用关系在银行获得了大量贷款。
从此,何旗彻底告别钢铁商人的身份,成为资本玩家。
02
真正撑起均和虚假繁荣的,是它和地方城投公司的合作。
2019年前后,均和与一些城投公司合资设立企业。
表面上看是做钢铁贸易,但玩法其实很特别:城投公司持股 51%,掌握控股权,均和持股 49%,负责具体经营。
所谓的钢铁贸易,其实是一种“空转”游戏。
钢材往往根本没有流动,只是在账面上来回倒腾一圈,均和先把价值 10 亿的钢材“卖”给城投公司,随后城投公司再把这 10 亿“卖”回给均和。
结果是,双方的营收数字都凭空增加了 10 亿,看上去规模迅速膨胀,但真正的利润几乎没有,有时甚至连实物都不存在。
这样的操作让城投公司的报表格外亮眼,更容易顺利发债融资;而均和则借着与地方国资的关系,以低价拿地,开发所谓的“均和云谷”产业园,再靠卖厂房回笼资金。
![]()
表面上双方各取所需,看似双赢,其实却是在透支未来,把整个体系架在虚假的繁荣之上。
纸是包不住火的,直到一组数据,揭开均和魔术的虚假。
以某市的一家城投公司为例:2020 年,它的营收还不到 6 亿元;可到 2021 年,与均和开始合作后,营收竟飙升到 61 亿元,其中光是贸易收入就占了 52 亿。
但仔细一看,这惊天动地的增长背后,全年利润增量却不到 100 万元。数字光鲜,含金量几乎为零。
到了 2022 年,情况依旧。营收依然有 54 亿,其中 50 亿来自贸易,但毛利率只有 0.6%,净利润不足 1 亿元。
等到 2023 年,这类虚假贸易逐渐退潮,反而让利润恢复了正常水平。
更扎眼的是,2021 年该城投的应收账款一下子暴增了 355%,主要就是因为均和的货款迟迟没结算。
结果,这些账款中相当一部分最终沦为坏账,变成了吞噬财政的黑洞。
![]()
03
均和的生意,本质上就是建立在“虚假贸易”之上的金融空转,这样的模式,最终还是逃不过政策铁拳。
2023 年,国资委发出通知,明确对“融资性贸易”“空转”“走单”等业务零容忍;
2024 年,证监会等六大部门再次联手,直接点名“虚假贸易”;
紧接着,“三流合一”新规落地,要求物流、资金流、票据流必须完全一致,彻底堵死了造假的漏洞。
随着监管层层收紧,均和赖以生存的“魔术”顷刻失效。
城投公司不再愿意冒险陪跑,银行迅速收紧授信,资本市场也果断关上大门。
昔日热闹的虚假繁荣,在政策重拳之下瞬间瓦解。
短短一年,均和从民营 500 强的“风光代表”,彻底跌成了一地鸡毛。
![]()
母公司乐本投资的注册资本从 20 亿元骤减到 5000 万,信誉一落千丈;多个合资公司的股权被法院冻结,债权人纷纷起诉;“均和云谷”等产业园项目停工烂尾,不少还被地方政府查封,让业主和投资企业欲哭无泪;5000 多名员工工资被拖欠、社保停缴,只能被迫“裸辞”;
而作为实控人的何旗,更是两年未曾在国内露面,被曝早已长期旅居日本。
一个曾经号称年销售 2500 亿的商业帝国,如今只剩下一地残骸。
在中国企业史上,均和的故事将成为一个警醒:
繁华可以用数字堆砌,但时间会戳破幻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