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时间8月23日,一场持续113分钟的首脑会谈震动东北亚,韩国总统李在明与日本首相石破茂不仅实现了17年来首次联合新闻公报的发布,更以一场“外交闪电战”宣告两国关系进入新一轮试探性回暖期。而值得玩味的是,李在明选择日本作为就任后首访地,打破了韩国总统历来优先访问美国或朝鲜的传统外交脚本。
这场会谈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暗流涌动。从联合公报内容来看,四大合作领域精准勾勒出两国战略意图:安全层面直指朝鲜半岛局势,经济合作聚焦氢能、AI等未来产业,社会议题瞄准少子化与防灾等共性难题,人文交流则通过签证便利化扩大青年互访。更值得关注的是,双方宣布重启中断多年的“穿梭外交”,建立高层定期磋商机制——这一机制曾于2004-2012年间推动两国关系达到历史最佳状态。
但这场“破冰行动”的本质,是一场被地缘政治裹挟的务实合作。观察家指出,三大推力正在重塑韩日关系:一是全球产业链重构背景下,韩国在半导体、日本在材料设备领域的互补优势形成天然合作基础;二是朝鲜连续试射导弹带来的安全压力;最关键的是第三点——美国“印太战略”需要韩日这两个亚太最重要盟友消除内耗。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会谈前夕,美日韩三边外长刚刚在夏威夷举行会谈,其协调步调之紧密耐人寻味。
然而历史问题的“幽灵”仍在会场上空徘徊。强征劳工赔偿问题虽暂被搁置,但并未得到实质性解决;慰安妇协议这个2015年达成的“最终不可逆”解决方案,在韩国国内仍遭遇强烈抵制。这些隐患意味着,当前的政治回暖可能建立在相当脆弱的基础之上——正如2019年日韩贸易战所示,一次法院判决就足以引爆两国积累多年的矛盾。
从更宏观视角看,此次会谈折射出东北亚战略格局的深刻变化。随着中美博弈加剧,地区国家被迫在经济安全与价值观外交间寻找平衡点。韩国试图在维持美韩同盟的同时拓展对日合作,日本则希望借助韩国增强在朝鲜问题上的话语权。这种“战术性靠拢”与“战略性猜疑”并存的模式,可能成为未来一段时间韩日关系的常态。
对中国而言,韩日走近既有产业链竞争加剧的压力,也蕴含多边合作的新机遇。特别是在RCEP框架下,三国在新能源、数字经济等领域的合作空间正在打开。但前提是——这种合作不应演变为排他性集团,更不能重蹈历史覆辙沦为地缘政治工具。
李在明与石破茂的113分钟会谈只是一个开始。真正的考验在于:双方能否在民众情感与现实利益间找到可持续的平衡点?当美国推力与地区自主性产生矛盾时如何抉择?这些问题的答案,将决定这次“破冰”是走向真正的春暖花开,还是仅仅为下一场寒潮做铺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