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人在西加里曼丹岛建立的大统制共和国,面积达30万平方公里,人口100余万。曾多次请求归顺大清,被乾隆皇帝拒绝。
一、从朝贡印记到华人自治,中国与西加里曼丹的千年羁绊。
二、印尼治下的西加里曼丹,南海航道的“南部门户”。
三、西加里曼丹岛对我国南海航道的重要影响。
四、收回西加里曼丹岛的可能性。
五、未来展望,四大举措守护我国的南海利益。
![]()
当我们翻开南海地图,目光越过南海九段线,向南看去,会看见一座大型岛屿加里曼丹岛,这座南海南边的大岛是世界第三大岛,陆地面积达到74.33万平方公里,分属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文莱三国所有。岛屿以北四分之一为马来西亚、文莱领土,以南四分之三为印度尼西亚领土。
在这座亚洲最大岛屿的西部,面临我国南海、马六甲海峡方向,藏着一片与中国渊源深厚的土地西加里曼丹岛。现是印度尼西亚西加里曼丹省,陆地面积14.68万平方公里,约占整个加里曼丹岛面积的七分之一。
西加里曼丹岛虽不是我国领土,但这片土地曾是我国的藩属国。明朝郑和船队曾以这里为基地,西穿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并纳入朝贡体系。华人曾在这里建立独立国家兰芳大统制共和国,陆地面积极盛时达到30万平方公里,人口规模达到一百余万,存在了110年。
![]()
华人首领罗芳伯曾希望把西加里曼丹岛纳入清朝版图,被乾隆皇帝拒绝。
一、从朝贡印记到华人自治,中国与西加里曼丹的千年羁绊。
西加里曼丹岛虽不是中国古代的“直属领土”(无郡县设置和官方驻军),却因东晋高僧的足迹、郑和的航船、清朝华人的拓殖,成为中国与南洋交往的“活化石”。两地横穿南海的关联贯穿了1600余年,尤其是清朝的华人自治政权,一度让这片土地与中国形成“特殊纽带”。
(一)东晋至明朝:中国的“发现”与朝贡往来(最早关联可追溯至399年)
1、最早的中国人足迹:公元399年(东晋隆安三年),高僧法显从长安出发赴印度求法,回程时途经加里曼丹岛(当时称“耶婆提国”),在《佛国记》中记载“其国甚富,珍物无所不有”,这是中国文献对该岛的最早记录,比西方殖民者(16世纪葡萄牙人)涉足加里曼丹岛早了1200年。
![]()
2、官方交往开端:公元520年(南朝梁代),《梁书·诸夷传》明确记载“婆罗洲(加里曼丹古称)遣使朝贡”,此后梁、隋、唐、宋四朝,西加里曼丹所在的“婆罗洲政权”(如渤泥国)持续向中原王朝进贡(贡品有象牙、犀角、沉香),中原王朝则回赐丝绸、瓷器,形成“朝贡关系”(非管辖,是平等的邦交雏形)。
3、明朝的深度互动:1405-1433年郑和下西洋期间,曾2次途经西加里曼丹沿海(今坤甸、山口洋等地),船队在此补充淡水、粮食,并将其纳入“万国来朝”的朝贡体系。郑和船队与当地土著及早期华人移民(多为元末逃难者)交流,进一步巩固了两地商贸联系。当时西加里曼丹的胡椒、金矿,已通过华人商船销往中国东南沿海。
(二)清朝:华人拓殖巅峰,兰芳大统制共和国的“中国印记”(18世纪-19世纪)
![]()
真正让西加里曼丹与中国产生“深度绑定”的,是清朝乾隆年间的华人移民潮,以及由此诞生的兰芳大统制共和国。这是亚洲首个民主共和政体,也是华人在海外建立的最大实权政权。比美国的共和体制还早了11年。
1、移民背景:华人为何涌向西加里曼丹?
乾隆中期(18世纪50年代),广东、福建人口暴增(广东人口超2000万,福建超1500万),而红薯、土豆等高产作物尚未普及,土地承载能力有限,加上“海禁松弛”(康熙后期开放了部分港口),仅1750-1770年,就有超过5万华人“下南洋”,坐船去往东南亚各岛,西加里曼丹因“荒地多、金矿富”(当时年产黄金约500公斤),成为华人南下的淘金宝地和核心目的地。
2、罗芳伯与兰芳共和国:30万平方公里的华人自治政权。
![]()
1772年,广东梅州客家人罗芳伯(科举落第,时年34岁)带着100多名同乡抵达西加里曼丹坤甸(现为印尼西加里曼丹省省府),起初以淘金为生,因“懂武术、有文化、善组织”,很快成为当地华人领袖。
(1)罗芳伯的建政历程:1774年罗芳伯在西加里曼丹岛成立“兰芳公司”(保护华人的武装团体),1775年正式转型为“兰芳大统制共和国”(与美国通过《独立宣言》同年),定都东万律(今印尼西加里曼丹省东万律),罗芳伯任“大统制”(国家元首),并被当地人尊称为“坤甸王”,下设“副统制”(陈兰伯,罗芳伯同乡)、“参谋”“财政”等官职,官员由华人与土著长老共同推选,不世袭。国名也是取陈兰伯、罗芳伯名字中的各一字而得名。
(2)兰芳共和国的管辖规模:巅峰时期(1780-1800年),兰芳共和国管辖范围覆盖西加里曼丹全境及中加里曼丹部分地区,面积约30万平方公里(接近于两个广东省面积),人口110万(其中华人约20万,土著达雅克人、马来人约90万),拥有武装力量3万余人(前期以长矛、弓箭为主,后期购入少量火枪,如从英国东印度公司购入燧发枪2500支、铜炮42门),垄断当地金矿开采与胡椒贸易,年财政收入约100万两白银(相当于清朝中期一个中等省份的财政收入),贸易以中国大陆和印度洋为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