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工夫茶冲泡技艺其实非常简洁,这个特点在清代文献里就已说得非常清楚。据1793年俞蛟《梦厂杂著·潮嘉风月记》记载:“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为精致”,指出它虽然源自古代,却格外讲究简约。清代还有这样的生动描述:“先将泉水贮铛,用细炭煎至初沸,投闽茶于壶内冲之,盖定,复遍浇其上,然后斟而细呷之”——短短几句话,就完整概括出工夫茶冲泡的核心动作。这种简洁模式和现在潮州北部詹氏家族所传承的“六步法”几乎一样,说明这门技艺历史悠久、从未中断。值得一提的是,简洁并不等于简单,相反,它是反复打磨后的结果,就像潮州人常说的:“工夫茶无工夫”,意思是看起来容易,背后却要有真功夫。
潮州詹氏家族好几代都做茶。他们的曾祖鹿公在光绪宣统年间开始进入茶行业。《詹岭记序》里面提到:“曾祖鹿公始肇于光宣,好茶饮。及壮随人‘担高陂’,负茶贩器于潮梅乡间,力以谋食。山曲道险,循崖度壑,疲则出泥炉陶罐,当途沽泉烹茶”。因为鹿公精通茶道,泡的茶特别香,很快就在行内传开了。他还把心得写成《瀹茗工夫》四字诀,后来后代根据他的方法总结出“詹氏六步法”:择茶备器、燃炭候汤、温壶纳茶、润茶汤杯、冲点洒茶、品茗细啜。这六步省去了所有不必要的环节和器具,只为了泡出一杯有工夫的好茶,也体现出詹家“制茶要像爬山一样,慢慢走、用心做”的家训。
第四代传承人詹冬业老师继承了家族理念,传承品牌“詹岭记”,名字来自祖辈居住地“上岭仔”,表达对家族的怀念和延续茶业的决心。他钻研家传技艺,收藏老茶器,深入研究单丛茶制作,还成立了潮州市詹岭记茶业有限公司和深圳工夫茶文化有限公司,积极推广潮州工夫茶文化。现在,詹岭记专注于制作“有工夫的单丛茶”,建设了标准化工厂和包装生产线,坚持传统工艺,尤其不怕费事地用古法炭焙,认真做每一杯健康好茶。
潮州产茶历史悠久,从唐代就是中国主要茶区之一。北宋1012年,金山顶摩崖石刻上还有“茶灶龛平”的痕迹;北宋张夔的诗里也提到茶;清代《龙溪县志》同样有相关记录。到了清初,潮州工夫茶已经非常普及,还影响了周边和东南亚地区。
工夫茶的茶具并不讲究多名贵,也不是非得名家制作,都是日常用的东西:比如潮州手拉朱泥壶(一般一壶正好三杯)、红泥小火炉(就像白居易诗里写的那种)、橄榄核炭(小火慢烧,保持水“蟹眼”般沸腾)。这些器具搭配起来朴实顺手的很,透出潮州人生活中的实用美学。潮州方言里,茶叫“茶米”,意思就像米饭一样是日常必需品。“来,吃茶!”是潮州人最熟悉的招呼语。不管在街边小摊、瓜棚树下,还是书房客厅,潮州人都用一杯简洁的工夫茶,传递着闲适、雅致的生活态度。
2008年,潮州工夫茶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活”的文化,它最难能可贵的是至今仍然融入日常生活。如今,詹冬业和詹岭记正在努力传播这门传统技艺,让更多人了解潮州工夫茶的简洁之美,体会“人生百味,皆在茶中”的哲理。潮州工夫茶的美,就美在它很日常、美在谁都可以享用、美在充满生活气息——一句话:平凡中见功夫,简洁中有真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