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针一线绣乾坤,一腔一调传古今
![]()
在湖北黄梅县,一位绣娘手指翻飞,针线在深色坯布上游走,渐渐勾勒出“七仙女游春”的图案。她轻声哼唱:“莹莹手巾四四方,挑个明月照花墙,外面挑个郎望姐,里面挑个姐望郎”。这首《挑花歌》的旋律,正是黄梅戏与黄梅挑花珠联璧合的完美写照。
2019年,黄梅县戏剧创作室推出大型现代黄梅戏《百凤朝阳》,首次将两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梅戏与黄梅挑花巧妙联姻。这部剧以挑花手巾为线索,讲述了一对热爱黄梅挑花的年轻恋人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展现了传统艺人的精湛技艺与工匠精神。
![]()
01 非遗双璧,千年古县的文化瑰宝
“黄梅有女皆挑花”,这句当地俗语道出了黄梅挑花的普及程度。在黄梅县,女孩刚懂事就跟着母亲或祖母学习挑花,年轻时挑嫁妆,暮年则挑寿衣寿鞋。
黄梅挑花起源于宋末元初,成熟于明清时期,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以当地家机布为原料,艺人仅凭一根针、一根线,在上面交替挑绣各种图案。
美学家王朝闻曾称赞黄梅挑花为 “无声的诗歌,梦幻的楚辞” 。这项工艺不仅在国内广为流传,还在国际上享有盛誉,曾获波兰社会主义国家民间工艺美术展纪念奖章。
02 针尖戏韵,跨界融合的艺术创新
《百凤朝阳》剧本研讨会于2019年召开,该剧以“挑花手巾四四方,打个疙瘩丢过墙;千年不见疙瘩散,万年不见姐丢郎”这首爱情民歌为主线。这部剧作实现了两种非遗艺术的完美融合。
黄梅挑花作品中经常出现黄梅戏元素。例如,四虎翻山方巾的边花中就有“桃园三结义”和“七仙女游春”的图案,这些都是黄梅戏曲文化在挑花作品中的再现。
同样地,2021年入围中国传统工艺邀请展的黄梅挑花作品“福寿双桃”,其上下边花是戏剧“穆桂英挂帅”,寓意对爱情和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艺术融合使两种非遗形式相得益彰,相互促进传播。
![]()
03 传承创新,非遗活化的当代实践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黄梅挑花的应用空间逐渐收窄,传承面临挑战。然而,一批传承人正在努力让这项古老艺术焕发新生。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石九梅等人仍在坚持创作。年轻一代如洪利,在2020年成立了黄梅挑花工作室,接收大量“00后”绣娘和“绣郎”。
洪利的工作室将挑花设计应用到各种生活用品上,包括挑花马甲、挑花手工包等特色工艺品,并通过社交平台分享,扩大知名度。守正创新,让传统艺术与现代生活相接轨。
在校企合作方面,洪利的工作室与武汉设计工程学院等高校建立联系,接收学生培训学习。2023年,黄冈师范学院的学生以黄梅挑花文创产品设计荣获国赛二等奖。
这些创新尝试使黄梅挑花从传统的实用工艺品转变为现代艺术品和文化创意产品,为其传承发展开辟了新途径。
04 文化名片,走向世界的黄梅双绝
黄梅戏与黄梅挑花不仅是地方文化瑰宝,更是走向世界的文化名片。2008年6月,黄梅县黄梅戏剧院带着传统小戏《回门》赴欧洲芬兰演出,受到海外观众的热烈欢迎。
黄梅挑花作品曾于1959年和1980年两度被选为北京人民大会堂湖北厅的窗帘、台布、沙发巾等饰物。这些精品作品成为黄梅乃至整个湖北对外展示的重要名片。
黄梅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为非遗传承提供了必要的活动场所,共设立非遗传承基地18处。他们还编辑出版了《黄梅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精选》、《湖北最美·黄梅挑花》等史料书籍,为非遗传承留下了宝贵资料。
---
走进黄梅县,你或许能看到三五成群的妇女围坐在一起挑花,边挑边唱《挑花歌》。一针一线间,黄梅戏的悠扬旋律与黄梅挑花的精美图案水乳交融,传承着千年古县的文化记忆。
如今,黄梅挑花的手艺人正尝试用年轻化思维让这门古老艺术走得更远。而黄梅戏也借助各种创新形式,传播到更广阔的天地。
当戏韵遇见针脚,当传统邂逅现代,这两项国家级非遗的融合创新,正应了那句老话:“千年不见疙瘩散,万年不见姐丢郎”。 这种跨越时空的文化坚守,不正是我们对传统文化最美的期待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