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资料来源于历史文献与文化研究,涉及宗教历史与人文议题,意在传播知识,不传播封建迷信,不代表对历史事件的客观描述或评价,请读者以批判性思维进行阅读。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正悄然在中国大地酝酿,国际交流也日益频繁。
这一年中国前往罗马尼亚访问的中央和地方代表团往来不断,罗马尼亚的布加勒斯特,这座充满异域风情的城市,见证着中罗两国之间日益紧密的交往。
新华社布加勒斯特分社首席记者丁永宁,一位49岁、经验丰富且极具正义感的女记者,此时成为了这些代表团来到此地必定关注的人物。
她一头利落的短发,平日里总是穿梭于各种外交场合和新闻事件之间,用手中的笔记录着时代的变化。
一天在布加勒斯特的一个代表团驻地,一位代表团成员看到丁永宁,眼睛一亮,快步走上前去,带着几分惊讶和敬佩:“你就是丁永宁?新华社的那个丁永宁?”
丁永宁微笑着点了点头,心中有些疑惑,不知道对方为何如此激动。
“原来是你写的那篇文章啊,真有胆量!”
这位代表团成员竖起大拇指,脸上满是赞许,“我们去参加省人大会议,听到不少关于你的事儿。听说一位中央领导因为你的文章做了检讨呢。”
丁永宁心中一惊,她没想到自己的文章会引起这么大的反响。
还没等她缓过神来,另一位代表团成员也凑了过来,兴奋地说:“是啊,听说以后中央领导乘坐专机,会有新的规定了。你这篇文章可真是立了大功啊!”
丁永宁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在这一年6月撰写的内参稿《女篮是怎么被撵下飞机的?》,在国内已经引起了强烈反响。
回想起1978年5月中旬,她刚参加完北京新华社总社的国外分社会议回到布加勒斯特。当时新华社布加勒斯特分社和中国驻罗马尼亚大使馆同处一个大院,分社成员和使馆工作人员吃住都在一起,彼此关系十分融洽。
就在她倒时差的时候,几位使馆工作人员急匆匆地找到她,满脸气愤地向她讲述了中国女篮在罗马尼亚转机回国时,因机票不够被从国家领导人专机上赶下来的事情。
这件事让丁永宁内心十分震动,她清楚如实向中央反映这起脱离群众、引发公愤的事件,是自己的责任。
于是她开始四处采访,先找到了驻罗马尼亚大使馆的政务参赞陆济新,证实了事情的真实性后,又找到了负责办理女篮乘机回国具体事务的中国民航驻罗马尼亚办事处翻译李欣民。
李欣民同样对这件事感到气愤,毫无保留地向她讲述了事情的经过。
丁永宁经过深入调查和整理,将事情的真相写成稿子,以内参的形式报告给了中央。
她怎么也没想到,这篇文章会在国内引起如此大的波澜。
多年后,已84岁高龄、担任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的丁永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缓缓透露:“正是从这篇文章开始,中共中央对党和国家领导人乘坐专机的规定,展开了大规模改革......”
01
1978年5月中旬,阳光洒在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的大街小巷。
丁永宁结束了在北京新华社总社国外分社会议的行程,拖着有些疲惫的身躯,回到了新华社布加勒斯特分社。
新华社布加勒斯特分社和中国驻罗马尼亚大使馆同处一个大院。
大院里大使馆的办公楼庄严肃穆,新华社的小楼虽稍显朴素,却也透着几分沉稳,还有一栋内部招待所,为工作人员提供着便利。
分社成员和使馆工作人员平日里吃住都在一起,彼此间早已熟悉得如同家人。
丁永宁回到分社后,一头扎进了新华社的小楼里。
长时间的奔波让她时差紊乱,整个人昏昏沉沉,只想好好睡上一觉,调整调整状态。
这天丁永宁正躺在床上,迷迷糊糊地试图入睡,突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由远及近,紧接着,房门被“砰砰砰”地敲响。
“老丁,老丁,你可算回来了!”
门外传来几位使馆工作人员焦急又带着几分气愤的声音。
丁永宁强打起精神,起身去开门。
门一打开,几位平日里和她关系不错的使馆工作人员便一股脑地涌了进来,脸上满是愤慨。
“老丁,出大事了!”
其中一位工作人员急切地说道,“中国女篮来咱们这儿转机回国,因为机票不够,原本安排她们搭乘国家领导人的专机回去。结果呢,她们居然被从专机上赶下来了!”
丁永宁听了,睡意瞬间全无。
她皱起眉头:“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怎么会发生这样的事?”
“事情都过去一个月了,可我们一想起这事儿,心里就窝火。”
另一位工作人员气得满脸通红,“你能不能写个稿子,把这事报告给中央?得让上面知道这事儿,不能就这么算了!”
丁永宁陷入了沉思。
她清楚如实向中央反映这起脱离群众、引发公愤的事件,是自己作为新华社记者的责任。
她在心里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事情的真相弄清楚。
丁永宁平时和驻罗马尼亚大使馆的二把手、政务参赞陆济新关系很好。
而且这件事又是陆济新经手的,所以她决定先采访陆济新。
第二天丁永宁早早地来到了陆济新的办公室。
陆济新看到丁永宁,微微点了点头,示意她坐下。
“陆参赞,我想跟您了解一下中国女篮被从专机上赶下来的事。”丁永宁开门见山地说道。
陆济新叹了口气,表情凝重地说:“这事儿是真的。当时情况比较复杂,我也没想到会变成这样。不过,更多的细节,你得向中国民航驻罗马尼亚办事处了解,他们更清楚具体的情况。”
丁永宁谢过陆济新后,便立刻动身前往中国民航驻罗马尼亚办事处。
她心里清楚,要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必须找到直接经手这件事的人。
在办事处,丁永宁见到了李欣民。
当时33岁的李欣民,上世纪60年代毕业于布加勒斯特大学语言文学系,1975年起就在办事处当翻译,同时也负责处理民航业务。
这次女篮乘机回国的具体事务,都是他一手操办的。
丁永宁说明来意后,李欣民的脸上立刻露出了气愤的神情。
他深吸一口气,缓缓说道:“丁记者,这事儿我憋在心里很久了,一直想找个人说说。让女篮下飞机的命令,可能来自国家领导人,可我觉得这事儿影响太坏了,关系到咱们国家的形象,必须得说出来。”
丁永宁认真地听着,不时在笔记本上记录着。
李欣民接着说:“那天,一切都安排得好好的,女篮队员们也都高高兴兴地准备登机。可突然就接到通知,说她们不能坐这趟专机了。我看着女篮队员们那失望又委屈的眼神,心里真不是滋味。她们为了国家的荣誉,在赛场上拼搏,回来却遭遇这样的事,太不公平了。”
丁永宁能感受到李欣民内心的愤怒,她轻声问道:“那当时就没有人提出异议吗?”
李欣民苦笑着摇了摇头:“谁敢提啊?命令就是命令,我们只能执行。但我知道,这事儿不能就这么算了,一定要让上面知道。”
丁永宁看着李欣民坚定的眼神,心里暗暗敬佩。
她知道李欣民不是因为年轻冲动才说出这些话,他是出于对国家的责任感和对正义的追求。
后来李欣民在担任中国民航参与投资的一家德国饭店总经理时,还因为看不惯官场的一些不正当做法而辞职。
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原则和底线,不随波逐流。
35年后,当记者在北京房山区的家里再次见到李欣民时,他已是白发苍苍。
他拿出当年在罗马尼亚工作的记录,眼神中透露出对那段往事的深刻记忆。
他缓缓地向记者回忆起这段往事......
02
1978年4月20日,罗马尼亚的春日阳光洒在布加勒斯特的大街小巷。
中国民航驻罗马尼亚办事处的办公室里。
工作人员们正仔细查看第二天班机的乘客名单,眉头渐渐皱了起来——航班座位早已订满,候补名单上还排着十多个人。
当时的中国民航,没有直飞西欧的航班。
自20世纪60年代和苏联关系变差后,还与中国保持通航的东欧国家寥寥无几。
罗马尼亚因为通往世界各地的航班众多,自然而然地成了中国代表团出访欧洲、拉美、中东、非洲等地的中转要地。
北京和布加勒斯特之间,每周仅有两趟民航班机,一趟由中国运营,另一趟由罗马尼亚运营。为了给国家节省外汇,大家总是优先选择中国民航的班机。
可一周只有一趟,飞机常常满座。
那些坐不上飞机的乘客,只能在当地苦苦等待下一班。
大使馆院里的招待所常常人满为患,很多时候大家只能自掏腰包花外汇去外面的旅馆住,一住就是一个星期。
要是实在等不及,就只能选择罗马尼亚的航班,可那也得花外汇。
这天,等着坐飞机的乘客里,有一个由副部长带队的中国代表团。
他们路过罗马尼亚,归心似箭,急着回国。
就在这时,民航办事处突然收到中国民航总局的通知:一位副总理带领的政府代表团即将结束在罗马尼亚的访问,4月20日晚上要坐专机回国,让他们做好专机的各项保障工作。
李欣民得知这个消息后,心里开始盘算起来。
他清楚那时候国家大飞机少,专机都是从民航班机里抽调的。
这架飞机能坐150人,而代表团成员才一二十人。
“要是能安排一些没座位的旅客坐专机回国,既能解决他们的难题,又能给国家省钱,这不是两全其美的好事吗?”李欣民心里想着,越想越觉得可行。
于是他立刻把这个想法汇报给了大使馆领导。
政务参赞陆济新听了,眼睛一亮,马上点头同意:“能给国家省钱的事,谁不愿意干!我去和代表团商量。”说完,陆济新便匆匆离开了办公室。
李欣民在办公室里来回踱步,心里既期待又有些忐忑。
过了一会儿,陆济新回来了,脸上带着笑容:“我和政府代表团主要成员、对外经济联络部副部长魏玉明商量过了,魏部长同意了,不过他建议最好别安排零散乘客坐专机,安排一个团体更好管理。”
李欣民听了,赶紧查看乘客名单。
他的手指在名单上快速滑动,眼睛紧紧盯着每一个名字。
突然他的目光停住了——国家女子篮球队!
女篮去拉美访问比赛,出国前就订好了从布加勒斯特转机回国的航班座位。
这是个20人的团体,人数合适,也没有无关人员。
李欣民心里一阵激动,觉得这简直就是天赐良机。
他立刻行动起来,四处打听女篮的住处。
好不容易找到了女篮的领队和教练,李欣民有些紧张地搓了搓手,然后诚恳地说:“两位领导,现在有个情况想和你们商量一下。我们这儿有个专机,副总理带领的政府代表团要坐,但飞机空位很多。你们看能不能让女篮队员改坐专机回国,把第二天民航班机的票让给其他零散乘客呢?”
领队和教练对视了一眼,脸上露出犹豫的神情。
李欣民见状,赶紧接着说:“我知道这可能给你们带来一些麻烦,但这也是为了解决其他乘客的难题,还能给国家节省外汇。而且专机条件肯定更好,队员们也能更舒适地回国。”
领队沉思了一会儿,点了点头:“行吧,我们也理解国家的难处,就按你说的办。”
李欣民听了,心里的大石头终于落了地,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在得到代表团和女篮的同意后,李欣民又马不停蹄地通知专机机长。
机长听了没有意见,但提出了一个关键问题:“这事儿得得到罗马尼亚航空公司的同意。毕竟,第一,过边防时,边防人员一看就知道原本十多人的代表团突然多了20人,不好解释;第二,这多出来的二十来人,本来可能坐下一班罗马尼亚的航班,这涉及到业务归属问题。”
李欣民听了,心里又紧张起来。
他清楚这事儿没那么容易,但还是硬着头皮找到了罗马尼亚航空公司主管业务的副总经理。办公室里,李欣民有些局促地站着,心里快速思索着该如何开口。
他深吸一口气,撒了个小谎:“副总经理先生,是这样的,女篮队员要去新疆乌鲁木齐比赛,副总理的专机刚好经停乌鲁木齐。如果坐民航班机,女篮队员得先从西向东飞9个小时到北京,再从东向西飞5个小时去乌鲁木齐,既浪费时间又消耗体力,比赛成绩肯定会受影响。您看能不能通融一下,让她们坐专机呢?”
副总经理听了,脸上露出理解的神情,他点了点头:“没问题,运动员参加比赛很重要,不能因为旅途劳累影响成绩。我这就安排。”
李欣民听了,激动得差点跳起来,他紧紧握住副总经理的手,连声道谢。
到这儿,各方面终于都协调好了。
时任国家女篮队长宋晓波得知要坐领导人的专机回国,兴奋得一下午都没安静下来。
她和队友们在房间里叽叽喳喳地讨论着,眼睛里闪烁着期待的光芒。
“听说专机可舒服了,咱们这次可真是赶上了好机会!”
03
4月20日傍晚,布加勒斯特的天气带着几分凉意,夕阳的余晖洒在中国驻罗马尼亚大使馆的建筑上。
大使馆内灯火通明,一场盛大的告别宴会正在举行。
副总理带领的政府代表团与罗马尼亚党政领导人齐聚一堂,大家脸上洋溢着热情的笑容,彼此寒暄、交谈,感谢着罗马尼亚方面这些日子以来的热情招待。
而在城市的另一头,布加勒斯特机场的候机室里,中国女篮的20名队员正静静地等待着。她们的行李整齐地堆放在一旁,这些行李都经过了仔细的检查,由专人集中保管着。
队员们有的坐在椅子上,有的来回踱步,眼神中透露出对即将归国的期待,也有着对未知旅程的一丝担忧。
“也不知道这专机到底啥时候能起飞。”队员小张忍不住嘟囔了一句。
“别急啦,手续都办好了,肯定快了。”队友小李安慰道,但自己的眼神也不时地看向候机室的门口。
晚上8点,外交部礼宾司处长邵明辉神色匆匆地赶到了机场。
他一路小跑,额头上满是汗珠,来到女篮队员们面前,喘着粗气说道:“为了安全考虑,专机这次只能带人,行李不能一起走。”
队员们一听,顿时炸开了锅。
“这怎么行啊,我们的东西都在行李里呢。”队员小王皱着眉头说道。
“是啊,这多麻烦啊。”其他队员也纷纷附和。
但大家心里也都清楚,安全是第一位的,虽然觉得麻烦,也只能无奈地同意了。
李欣民一直陪着女篮队员们办理边防手续,处理各种乘机事宜。
他清楚行李和人分开容易出问题,心里一直盘算着解决办法。
等女篮队员们这边暂时安顿下来后,他立刻拿起电话,开始联系班机和北京机场。
他一个部门一个部门地协调,详细地说明情况,经过一番努力,终于确定女篮的行李第二天会乘坐民航班机到达北京机场,并且会集中放在一个地方等她们去取。
然而李欣民没想到的是,他的这一安排却引起了罗马尼亚方面的怀疑和不满。
罗马尼亚的工作人员找到李欣民,一脸严肃地说道:“你们这样安排可不行,女篮比赛要用的运动服等肯定都在行李里,行李和人不一起走,这比赛还怎么进行?你们到底还比不比了?”
李欣民心里一阵紧张,赶忙解释道:“我们这也是为了安全考虑,行李会尽快运到的,不会影响比赛的。”但罗马尼亚方面似乎并不买账,依旧满脸怀疑地看着他。
与此同时,女篮队员们又被告知,必须在代表团到机场前先上飞机等着,以免影响礼宾仪式。
有着多年民航工作经验的李欣民向队员们解释道:“代表团主要成员到机场后,当地要举行欢送仪式。在这之前,飞机得做好起飞准备,等代表团主要成员一上机,飞机关上门就走。所以啊,一般随行人员都要先上飞机等着,更别说你们搭机的女篮队员了。”
晚上9点多,女篮队员们拖着疲惫的身躯上了专机,坐在机尾的位置。
此时离专机起飞只剩半小时了。
队员们刚坐下,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就看到代表团工作人员、中共中央办公厅警卫局副处长马炳信和外交部礼宾司处长邵明辉匆匆上了飞机。
马炳信一脸严肃,大声问道:“这是怎么回事?谁同意你们上飞机的?”
女篮队员们都愣住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李欣民赶紧上前解释:“这事已经和代表团的魏玉明副部长商量过了,使馆的陆参赞也知道并且同意了。”
但对方却态度强硬地说:“首长不同意这些人坐飞机,让他们赶紧下去!”
李欣民一听,心里顿时涌起一股怒火,他涨红了脸,不满地问道:“你们一会儿同意,一会儿不同意,有没有想过对外影响?这该怎么跟罗马尼亚的人解释?你们根本不知道我之前是怎么处理的,跟罗方,谎也撒了,出境章也盖了,现在就这么退回去,大使馆的脸面往哪放?”
双方开始争执起来,气氛变得十分紧张。
李欣民紧紧地握着拳头,坚持让女篮留在飞机上。
对方见状,也威胁道:“首长的安全你们能保证吗?女篮坐专机,首长就只能改坐班机了。”
李欣民心里十分纠结,他知道首长的安全至关重要,但女篮队员们也不容易啊。
可最终在对方的强硬态度下,女篮全体队员还是无奈地下了专机。
很多罗马尼亚工作人员看到了这一幕,脸上露出惊讶的表情。
边防几个和李欣民熟悉的人赶忙跑过来,惊讶地问:“刚出了境,怎么又回来了?不是急着去比赛吗?”
李欣民张了张嘴,却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他低着头,心里充满了无奈。
队员们也都低着头,默默地往回走,脚步显得格外沉重。
李欣民只记得布加勒斯特机场有个国宾接待室,有一面大落地窗正对着停机坪上的专机。
当时政府代表团已经到机场了,他觉得他们肯定也看到了这一幕。
他的心里一阵发慌,不知道该如何面对。
女篮队员范桂兰是人大代表,她心里也十分委屈。
她忍不住说道:“当年2月开五届人大一次会议时,自己和这位副总理在一个小组,怎么现在坐同一架飞机就不行了呢?”
“我们又生气又失望又可惜,大家都是中国人,而且我们是代表国家出去的,完成国家交给的任务,为什么会被从专机上赶下来?我们特别不理解,觉得这事太奇怪了。”
女篮队长宋晓波满脸无奈地对身边的人说道。
在机场折腾了4个多小时后,女篮队员们又回到了市里。
这时已经晚上10点多了,原来住的旅馆房间已经退了,她们根本找不到住的地方。
最后她们被接到了使馆。
使馆的工作人员赶忙给她们准备了一些简单的食物,队员们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
吃完后大家就在会客厅的地毯上凑合着睡了一夜。
有的队员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心里还在想着被赶下飞机的事。
“如果是周总理,肯定会很高兴让我们这些年轻人一起坐飞机回国。”有队员忍不住感叹道。
座位已经让出去了,第二天的民航班机也坐不上了。
女篮队员们只能在当地滞留一周。
这一周里她们每天都在焦急地等待着,盼望着能早日坐上回国的飞机。
终于一周后她们坐上了下一班中国民航班机,踏上了回家的路。
04
丁永宁坐在堆满文件和书籍的办公桌前,眉头紧锁,目光紧紧盯着手中那份关于女篮事件的稿件。
了解事情的全部经过后,她心里很清楚,这份稿件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女篮上了飞机又被赶下来,副总理本人到底知不知道。
这事儿可非同小可,毕竟涉及国家领导人,每一个细节都必须查得明明白白,容不得半点马虎。
她轻轻放下稿件,站起身来,在狭小的办公室里来回踱步。
心里琢磨着,既然是临时改变的决定,那很可能就是在告别宴会期间做出的。
她努力回忆着当时的情况,除了政府代表团的主要成员,中国驻罗马尼亚大使和经济参赞也都参加了那场宴会。
丁永宁停下脚步,眼神中透露出一丝犹豫。
她心里清楚,大使和经济参赞都是关键人物,如果能从他们那里得到确切消息,稿件的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但一想到可能面临的后果,她又有些退缩了。
“副总理当时主管对外经济联络部,那可是经济参赞的上级领导啊。而且当时的驻罗大使,我听说是个非常小心谨慎的人。”
她喃喃自语道,“要是我正在调查、写稿的事儿被大使馆主要领导知道了,这稿子很可能就发不出去了。”
她重新坐回椅子上,双手撑着头,陷入了沉思。
办公室里的气氛有些压抑,只有墙上的挂钟发出“滴答滴答”的声音,仿佛在催促着她尽快做出决定。
突然丁永宁像是想到了什么,眼睛一亮。
她想到了另一个人,一个她以前从没告诉过别人自己消息来源的人,稿件里也从未提及。
这个人就是宴会上的翻译,时任驻罗马尼亚使馆经参处一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