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马驮月亮
我原来以为只有知识阶层和学术界的人在挺转。前不久才发现有大量平民在挺转,尤其有很多农民和饲养业主在挺转。
他们是国家转基因战略的践行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深入了解了转基因。“转基因喂养动物三个月就玩完”和“转基因毒害土地”的垃圾谣言就是他们通过自己的自发实践而戳破的。
![]()
中国官方对转基因的态度
解码中国转基因产业变革:玉米与大豆的突破之路与未来展望
2025年,中国转基因作物发展迎来历史性转折点,以转基因玉米为先锋,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这一年,国家对转基因作物试种的政策限制实现重大突破,从试点探索迈向规模化推广阶段。种植区域从最初的8个省份一举扩展至13个省份,吉林、内蒙古、辽宁、河北等农业大省率先实现全域放开种植。数据见证着这场变革的速度与热度:转基因玉米种植面积从2024年的2000万亩飙升至2025年的5500万亩,短短一年间实现种植规模的跨越式增长。尤为值得关注的是,这一翻倍式扩张并非行政指令推动,而是广大农户基于真实收益反馈做出的主动选择。
在田间地头,转基因玉米展现出显著的经济优势与技术红利。抗虫转基因玉米凭借对玉米螟、草地贪夜蛾等害虫的强大抗性,大幅减少农药使用量,降低了农户的生产成本与劳作强度。以东北地区为例,种植传统玉米的农户每年需投入3 - 4次防虫农药,而种植转基因抗虫玉米的农户基本可免除这部分成本与精力,且作物因虫害导致的减产损失也得到有效遏制。此外,部分耐除草剂转基因玉米品种配合专用除草剂使用,不仅提升了除草效率,还避免了杂草与玉米争夺养分,保障了作物产量与品质。综合算来,种植转基因玉米的农户每亩可增收200 - 300元,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成为推动种植规模扩张的核心驱动力。
政策与科研领域也持续为产业发展注入动能。2025年,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通过评审的34个玉米转基因新品种,为种业市场提供了更为丰富的选择。至此,我国可供农民选择的转基因玉米品种已达161个,涵盖不同生态区域、适应多样化种植需求的品类矩阵初步形成。这些品种在抗逆性、产量潜力、品质改良等方面各有优势,例如部分品种通过基因编辑技术优化了淀粉含量,更适合工业深加工需求;有的则强化了营养成分,为饲料加工与食品生产开辟新路径。
与玉米发展同步,转基因大豆也在2025年迎来重要进展。19个转基因大豆新品种获批进入试种阶段,标志着我国在大豆种业“卡脖子”问题上迈出关键一步。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每年进口量超亿吨,转基因大豆试种的推进旨在通过技术创新提升国产大豆的竞争力。这些新品种在抗草甘膦、高产等性状上实现突破,若后续试种与产业化进程顺利,将逐步改变我国大豆高度依赖进口的局面,增强国内油脂、蛋白原料供应的自主性与稳定性。
展望未来,产业界与学界普遍预计,2026年转基因玉米种植面积将突破1亿亩大关,正式进入“亿亩时代”;按照当前发展态势,5年后全国转基因玉米种植面积有望推广至至少6亿亩,覆盖大部分适宜种植区域。这场由技术创新、政策松绑、市场驱动共同引发的农业变革,不仅将重塑我国玉米、大豆等主粮作物的产业格局,也将为全球转基因技术应用提供“中国样本”。当然,在加速产业化的同时,如何进一步完善生物安全监管体系、提升公众科学认知、平衡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关系,仍将是未来转基因产业持续健康发展需要解答的重要课题。
转基因致癌吗?科学视角下的唯一真相
在公众对食品安全的高度关注中,“转基因致癌”这一说法长期占据民间舆论热点,引发无数无知消费者的担忧与疑虑。然而,从科学研究和大量数据统计来看,目前并没有确凿证据表明转基因食品会导致癌症发生。
癌症的发病机制极为复杂,是环境因素、遗传因素、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从统计学角度分析,人均患癌率处于百万分之几的较低水平,这意味着在庞大的人口基数中,绝大多数人终其一生并未罹患癌症。在日常饮食中,无论是食用传统作物还是转基因作物,人们摄入的食物种类和基因组成千差万别。倘若转基因真的具有致癌性,其作用机制也不可能专门针对极个别人群。因为从生物学逻辑出发,转基因作物的基因改变主要围绕提高作物产量、增强抗逆性等功能,并非以损害人体健康为目的进行改造,也没有科学理论支撑其存在选择性危害特定个体的可能性。
进一步探究癌症发病与人群结构的关系,不难发现,癌症与众多慢性病的高发,在很大程度上与我国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快紧密相连。随着我国深度老龄化社会的到来,高龄人群数量显著增加,这一人口结构的变化直接反映在病例统计数据中。医学研究表明,年龄是癌症发生的重要风险因素之一,随着年龄增长,人体细胞的基因修复能力逐渐下降,细胞发生基因突变并发展为癌细胞的概率不断上升。同时,我国人均预期寿命的大幅提升,使得更多人能够步入高龄阶段,这虽然是社会发展与医疗进步的成果,但也不可避免地导致老年人群体中慢性病和癌症发病率相应增加。
反观关于转基因食品的争议,部分舆论将癌症发病率上升简单归咎于转基因的引入,这种观点缺乏科学依据且过于片面。世界卫生组织、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等众多权威国际组织和机构,经过长期的科学评估和研究,均未发现已上市的转基因食品存在明确的健康风险。而且,每一种转基因食品在进入市场前,都需要经过严格的安全性评价,包括营养学、毒理学等多方面的检测,只有确保其与传统食品“实质等同”,即不存在安全性差异时,才会被批准商业化种植和销售。
因此,在面对“转基因致癌”这类争议性话题时,我们应当以科学研究和客观数据为依据,避免因信息误读或恐慌心理而盲目下结论。理性看待转基因技术及其产品,才能在保障食品安全的同时,充分发挥科技对农业和社会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
转基因食品,为什么安全?
在基因药物直接作用于人体靶位基因,比肠胃缓释吸收直接一万倍。没人说这是基因直接干涉身体,相反,昂贵的基因治疗病人趋之若鹜,还高举着科技大旗。
在肠胃中外源性蛋白质分解不到基因游离的程度,只能分解到氨基酸那个大分子团就到终端了,人的小肠只有那么大的能力。真正的能使用基因技术改造人体基因的,是基因医疗科技,这个反而没人神神经经[得意]。
现代生活的消费场景中,关于转基因食物的争议始终未曾停歇,然而现实中的消费行为与舆论场中的激烈讨论却呈现出奇妙的矛盾与割裂。走进超市,琳琅满目的商品货架上,鲜少有人会特意追问手中的大豆制品、玉米制成的糖醋酒、淀粉产品,或是各类营养品与药品是否源自转基因作物。更不会有人在挑选鱼肉禽蛋奶时,仔细探究这些动物是否食用了转基因饲料。人们在购物时往往神态安详,自然地将这些商品放入购物篮,平静地将其烹饪成餐桌上的美味,融入日常饮食生活中。但当民间舆论场中掀起关于转基因安全性的讨论时,却又有不少玄学爱好者站出来坚决反对转基因,这种“边吃边反”的现象,在多年来的转基因食品讨论中屡见不鲜。若有人宣称自己从未接触转基因食品,断言都是他人在食用,这无疑与现实情况严重脱节。
转基因技术本身是一项极具潜力的科技成果,其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旨在提高作物产量、增强作物抗病虫害能力、改善营养成分等,从而更好地满足全球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 。但由于公众对转基因技术原理缺乏深入了解,加之部分不实信息的传播,导致许多人对转基因食品心存疑虑与恐惧。可令人感到困惑的是,在医疗领域,基因技术的应用却备受追捧。基因药物能够直接作用于人体靶位基因,相较于传统药物通过肠胃缓释吸收的方式,其作用机制更为直接、高效,治疗效果往往更为显著。面对昂贵的基因治疗费用,众多患者依然趋之若鹜,将其视为对抗疾病的“救命稻草”,并大力宣扬这是现代科技的伟大成果。
从生物学角度来看,食物在人体肠胃中的消化过程有着明确的生理机制。外源性蛋白质进入人体后,在肠胃各种消化酶的作用下,逐步被分解,最终的分解产物主要是氨基酸,根本无法达到让基因游离的程度,这是由人体小肠的消化吸收能力所决定的。由此可见,食用转基因食品并不会直接导致人体基因发生改变。真正能够运用基因技术对人体基因进行改造和干预的,是专业且严谨的基因医疗科技。在这一领域,尽管同样涉及对基因的操作与干预,但人们却较少表现出类似对转基因食品那般的不安与抵触情绪。
这种在转基因食物与基因医疗上截然不同的态度,折射出公众认知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一方面,对不了解的事物本能地产生恐惧与抗拒;另一方面,面对能够直接解决病痛的科技手段,又愿意给予信任与支持。
或许,想要化解转基因食物讨论中的矛盾与争议,关键在于加强科学知识的普及,让公众能够以理性、客观的态度认识转基因技术,从而摆脱这种“边吃边反”的尴尬与矛盾局面,真正让科技成果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生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