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6月启动以来,“来南安·会成功——探寻新南安人成功之道”主题活动在全市范围内掀起一股关注热潮。
经过层层筛选、推荐,首批20位优秀新南安人陆续与广大市民见面,他们与南安共同成长、共赴成功的故事正在报纸、电视、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抖音、今日头条等多个平台陆续刊播。这些成功故事,如一石入水,激荡起层层涟漪,成为南安社会各界热议的焦点。
来南安,为什么会成功?来南安,应该怎么成功?我们这座城市又该如何持续优化环境,让更多人在这片热土上共建共享、绽放价值?这场由南安市委人才办、市总工会、市人社局、市工商联、市融媒体中心等多部门联合主办的活动,正延伸出一场覆盖全城的解放思想大讨论。
作为人才“港湾计划”重点项目,南安人才社区“源昌·文昌里”已于年初交房。
展示奋斗群像 诠释成功精神
近日,随着“来南安·会成功——探寻新南安人成功之道”主题活动集中宣传展示环节的开展,来自智能制造、商贸物流、科技创新、文教传媒、乡村振兴、社会治理等多个关键领域的20位优秀新南安人陆续亮相。
他们当中,有深耕实业、打造行业标杆的企业家,有推动产业智能化升级、手握多项国家专利的技术领军者,有扎根基层、默默奉献的公共服务先锋,也有在新兴业态中展现担当的一线职工……虽然背景各异,但他们都选择南安作为实现梦想的热土,并在这里取得了显著成就。
在这些成功故事的影响下,新南安人从一个身份标签,逐渐变成南安街头巷尾热议的高频词。
“看完这些故事,深受鼓舞。作为一名新南安人,我也想经过自己的努力,在这里闯出一片天地。”南安市触手可得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行政总监王飞说,这20位优秀新南安人就是大家身边的榜样,他们用自己的实践证明,只要努力,每个人都能在南安找到自己的舞台。
福建省工业设计协会副秘书长、华侨大学机电及自动化学院工业设计系副主任陆文千表示,南安对人才的尊重和政策支持,以及不断优化的产业环境、当地政府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强大决心,是吸引越来越多人才在这里扎根发展的原因。
“本次活动不仅系统呈现了新南安人的奋斗群像,更带动了一场关于‘成功’的全民思考。”南安市委组织部副部长、人才办副主任鄞志城认为,这是讲好南安故事、传递城市温度的生动实践,更是一次城市与人才的深度对话。
为何成功?何以成功?
如今,一场围绕“南安成功密码”的思考与讨论,正以更广泛、更深入的方式在全市展开。企业代表、专家学者、政府部门负责人及各界群众纷纷从不同视角出发,围绕“三个命题”展开观点讨论与共识凝聚。
来南安,为什么会成功?
南安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陈乌南认为,南安具有爱拼敢赢精神基因,始终敞开怀抱接纳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扎根于此,致力于给来南安创业就业的人们创造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也是“来南安,为什么会成功”的重要原因。
“是南安包容开放的城市特质,让他们能快速融入、安心逐梦。”南安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工商联党组书记黄保林分析认为,在20位新南安人中,刘良等企业家们立足南安的产业特色,精准定位、深耕细作,同时借助工商联搭建的平台,与本地企业携手合作、优势互补;秉持创新驱动理念,不断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最终引领企业行稳致远。
市人社局党组书记、局长黄志军则从政策机制角度给出解读。南安不断健全“1+7+N”人才政策体系,通过在全省首创推行人才积分制、企业自主评价等创新举措,设立国内首个县级清华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试点基地,打造博士后工作站、研究生实践基地等平台,并借助“政府+企业+高校+商会”四位一体的校企合作“南安模式”,不断夯实人才服务保障,近年来累计吸引新南安人来南就业约16.5万人。
来南安,应该怎么成功?
“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只有持续不断的努力。”多位受访者说。
在陈乌南看来,成功需立足产业、借力政策、拥抱创新。“我们通过‘名师带高徒’、劳动竞赛、创新工作室等途径,为职工提供系统化的成长支持,让职工能够充分释放创新创造潜能,不断提升技能、练硬本领,进而成长为企业骨干。”
“除了深耕产业、创新突围,还应该吃透政策,把政策福利转化为发展燃料。”黄志军说。
在南安,怎么成功?南安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融媒体中心党组书记、主任黄东宾认为,这批优秀新南安人的经历就是最鲜活的教材,他们的路径也是可供广大新南安人“复制”的样本。“举办这样一场主题活动,通过深度访谈、短视频、图文专题等多种形式,讲好新南安人的故事,把他们‘为什么选择南安’‘如何在这里扎根成长’的经验提炼出来,让更多人可见、可学、可复制,也能帮助更多新南安人少走弯路、更快融入南安发展。”他表示。
共建成功土壤 让人才近悦远来
如何进一步优化环境,让更多人才能“引得进、留得住、长得好”?此次讨论也在推动各有关部门解放思想,不断探索。
黄志军表示,下一步,市人社局将不断擦亮“来南安·会成功”“海丝源头、成功故里”城市名片,构建“引育留用”全周期政策体系,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双向奔赴,营造共建共享、近悦远来的成功生态。
站在“娘家人”视角,陈乌南认为,维护职工权益、优化服务体验是营造成功生态的重要基础。他表示,市总工会将持续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深化“名师带高徒”活动,评选一批“南安工匠”、南安“好师傅”,助推职工建功立业。同时,聚焦基本职责,联合法院、检察院、人社局、司法局等部门构建一体化维权机制,依法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继续做优“四季四送”、职工疗休养、子女暑托班等品牌服务,让职工真正安心奋斗、无忧生活。
作为专家学者,陆文千则建议,除高层次人才外,南安还应关注技能型、青年型和潜在型人才的积累。“要通过乡村振兴、绿色发展、产业升级等方法,改善生活工作环境,让南安各地区均衡充分可持续发展,这是召唤老南安人回来、鼓励新南安人落地、吸引未来南安人前来,提升南安人气必须走的一条路。”
黄保林表示,市工商联将继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搭建更多元的交流合作平台,助力新南安人提升经营管理能力与综合素质,引导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投身公益事业,让这里成为新南安人创业的梦想热土,携手共建共享南安辉煌未来。
黄东宾说,市融媒体中心将始终以“传播南安好声音、讲好南安故事”为己任,继续聚焦“成功”这一城市IP,强化议题设置,创新传播形态,不仅做故事的记录者、传播者,更要做城市的建设者、服务的提供者,推动人才与南安在这场双向奔赴中共同成长、互相成就。“真正的好故事,还在发生;更多的成功,正在路上。我们也期待更多新南安人走进南安、书写精彩,和我们一起,在这片成功故里,共同打拼出一个更好的明天。”
“成功没有标准答案,但可以有共同土壤。”鄞志城表示,希望通过这样的讨论,推动形成一个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支持奋斗的城市氛围,让“来南安·会成功”从一句口号变成更多新南安人可感知的现实。
近日,“来南安·会成功——探寻新南安人成功之道”主题活动进入集中宣传展示阶段,南安市融媒体中心多个平台将带您一起重温优秀新南安人的成功故事,生动展现他们的奋斗历程、成功心得,希望为更多的新南安人点亮榜样之光、留下成功种子、凝聚奋进力量,让更多新南安人在成功故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成功之道,与南安城市发展同频共振,一起追梦、圆梦。(点击下方人物图片,阅读往期报道)
刘良:从“拓荒者”到石材大亨
李云华:坚守麻风病人康复点31年
曹先强:从技术一线走出的省级劳模
陆海鸥:在水头办厂是最正确的选择
陈丽烟:十年帮助两万余名服务对象
金磊:用技术创新摘得国家级荣誉
朱斌:用标准与公益镌刻新南安人印记
李德欣:草原汉子成为车间“定海神针”
罗宗地:南安是我事业的起点,更是心灵的归宿
陈雷:从一辆摩托车闯市场到带着一群浙商建园区
杨志雄:一专多能文科出身的石材技能大师
探寻新南安人成功之道 | 方敏:深耕物业 从异乡客到扎根者
肖过房:从车间学徒到企业掌舵人
曾宪绩:“门外汉”蜕变为制茶大师 手握二十余项专利
刘三齐:外卖骑手跑成“南安劳模”
禹谢华:与南安共生,让教育之根扎进产业沃土
蒋金凤:一个浙江女孩在南安的20年
赖香珠:用笔尖与镜头,挖掘南安“宝藏”故事
李勇:扎根18年,带出13位工程师
邓中武:21年变成“技术咖”,拿下约70项专利!
记者:洪丽燕 李想 | 编辑:吴雪娇
一审:尤逸群 | 二审:黄种成 | 三审:蔡毅
点亮和
转发分享更多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