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内,一套朴素的骨凿与钩状探针静默陈列——这是“军中神医”孙凤钜的“枪”。这位13岁便投身八路军的蓬莱子弟,靠着八路军生产的医疗器械护佑战士们生命,随部队转战南北,在枪林弹雨中救死扶伤,立下特等功勋。镌刻在这套器械上的,不仅有穿透硝烟的医者仁心,还有一段新华医疗的红色传奇。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内陈列着孙凤钜使用的手术器械
1950年,朝鲜战场硝烟弥漫。新华医疗肩负着为了支援前线的特殊使命,首次完成国内以基础外科器械、骨科器械、腹部器械配套成102件套的外科手术器械包和普通手术器械。这一套凝聚着红色工业初心的“生命工具箱”,随志愿军雄赳赳的脚步跨过冰封的鸭绿江,奔赴那片冰与火交织的炼狱战场。
新华医疗为抗美援朝生产的102件套的外科器械包和普通手术器械中的部分器械
同年11月,长津湖战役在极寒中打响。时任志愿军第27军后勤部第2医疗所副所长的孙凤钜所在的战地医院,白天暴露于敌机轰炸之下,手术只能在暗夜掩护下争分夺秒。他们在民房角落燃起火堆,搭起临时手术台。当一位因肠梗阻休克的战士被抬进手术室时,孙凤钜已连续工作两天两夜。
“准备手术!” 孙凤钜的声音打破了手术台前的沉寂。他当即下令安排剖腹手术,打开腹腔后,内部情况错综复杂。但凭借多年积累的战地经验,他精准锁定了病变位置。此时,手中的器械仿佛有了生命,轻巧而坚定地完成切除操作。两个多小时的高强度手术,战士终于脱离了危险,他这才长舒了一口气。
这样的场景,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反复上演。第五次战役期间,孙凤钜连续手术十余小时后,又发现五名重伤员急需手术。此时敌军炮火已近在咫尺,转移命令紧急下达。“抬着走那是送死!留下,做完再撤!”他的吼声压过了震耳炮鸣。简易手术室在硝烟中再次搭起,五台手术在争分夺秒中完成。当最后一针缝合,医疗队才在冲天火光中紧急撤离。
馆内,孙凤钜的人物展板
1952年10月,孙凤钜被授予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模范”、特等功臣,三次荣受毛主席等领导人接见。那套曾与他共赴生死、在炮火中挽救无数生命的手术器械,最终告别烽烟,走进了博物馆。
孙凤钜的立功奖状
从战火中诞生的102件套器械包到现代化医疗器械的崛起,新华医疗血脉中的红色基因在时代淬炼下愈发璀璨。当危难降临,总有一群人披上“白衣铠甲”,在守护生命的无形疆场上冲锋陷阵,义无反顾。而博物馆里那套无言的器械,恰似一枚沉甸甸的勋章,是这场跨越时空的冲锋中最深沉有力的注脚。它同样如一盏不灭的明灯,始终闪耀着光芒,彰显着医疗器械在守护生命的漫漫长路上,那无可替代的关键力量。
本栏目将以医疗器械发展史为坐标,寻访战地医院旧址,整理军工档案文献,聆听老技工口述历史。现面向社会各界征集:抗战时期医疗物资生产档案、建国初期医疗器械研制手稿、改革开放前沿医疗技术引进纪实等珍贵史料。无论是斑驳的器械模具、泛黄的工艺图纸,还是亲历者的影像资料,都是拼合山东医疗事业发展图景的重要碎片。
联系电话:18265888198 13964376680
邮箱:lruyue@qq.com
(大众新闻·鲁中晨报记者 孙银峰 耿茹月 通讯员 张衍钊 李士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