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黔北,蝉鸣裹着热浪掠过青砖墙,遵义会址纪念馆的铜铃在风里轻响。7月7日清晨,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习法逐梦,明法笃行”党员志愿服务团二队的6名成员站在纪念馆门前,胸前的党徽与队服上的法徽交相辉映——他们此行的第一站,是触摸88年前那盏照亮中国革命方向的马灯,更要将这份炽热带回2000公里外的江南,种进孩子们的心里。
![]()
图为团队成员在遵义会址前的纪念合影。张郁梁供图。
从一份电报到一片初心:在历史褶皱里触摸信仰的温度
走进纪念馆,泛黄的《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复印件静静躺在展柜中,墨迹虽淡,却让队员们的指尖微微发颤。“这是我第一次如此近距离看到‘遵义会议’的原始文件。展柜旁对“法治”的注解:“会议确立了正确的军事路线和组织路线,本质上也是对革命秩序的规范与维护”——这或许就是我们今天强调‘红色法治’的历史渊源。
从一束白菊到一抔热土:在英雄土地上叩问传承的重量
7月8日清晨,遵义市凤凰山烈士陵园笼罩在薄雾中。队员们捧着白菊拾级而上,最前排的队员刘新南的声音有些哽咽,“出发前,我采访过社区里的老党员,他说:‘现在的年轻人总说‘躺平’,但看看这些烈士,他们连生命都能献,还有什么坎儿过不去?’”
![]()
图为团队成员在遵义烈士陵园向烈士献花,对党旗宣誓。郑涵供图。
献花仪式后,团队与陵园讲解员陈老师展开了一场特殊的对话。“以前带游客参观,总觉得讲‘故事’就行。”陈老师摩挲着胸前的党徽,“但你们问的问题不一样——‘烈士的家书里最牵挂什么?’‘当时的青年党员如何看待自己的使命?’这些问题让我一次又一次的思考,我们如何在讲好烈士故事的同时,也传承好他们的精神”。
从一座纪念馆到一间教室:在童声琅琅里续写新的篇章
7月15日,苏州长岛社区活动中心的会议室里,“红色法治小课堂”正式开课。教室后方黑板上写着“公平·正义·传承”六个大字,课桌上摆着黏土捏成的“红军法庭”模型、手绘的“马锡五审案”漫画,以及孩子们用彩纸制作的“法治卡片”。
活动中,孩子们用黏土捏出形态各异的“红军法庭”:有的模型里有戴草帽的农民证人,有的法庭外挂着“为民做主”的木牌,还有的在法官座位旁贴了“公平”二字。“有个小女孩把自己捏的‘法官’举起来说,‘我要当这样的法官,帮小朋友解决吵架’。”团队成员孙均濠回忆,“还有孩子问,‘红军那时候没有电脑,怎么记录证据?’我们告诉他,古人用竹简,过去用纸张,现在用电脑,但‘以事实为依据’的原则从未改变。”
![]()
图为团队成员在社区进行法治宣讲。孙均濠供图。
从遵义的青砖墙到苏州的水巷檐角,从纪念馆的展柜到社区的教室,“习法逐梦,明法笃行”党员志愿服务团的12名成员完成了一次特殊的“双向奔赴”:他们在历史现场触摸到红色法治的温度,在社区课堂见证了青少年眼中跃动的传承火种。
指导老师单杰总结本次实践活动时说,“红色法治是我们今天法治建设的根。当我们告诉孩子们‘红军当年也在追求公平正义’,当他们用黏土捏出‘红军法庭’,当他们在卡片上写下‘我要学法律’,这就是最好的传承——不是复制过去,而是让精神在新时代生根发芽。”
![]()
图为团队成员合影。卞子菁供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