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2月,全军进行统一整编,二野获得的兵团番号是3、4、5兵团。
关于各兵团主要领导的任命,颇有一些玄机。
4兵团司令员陈赓、3兵团司令员陈锡联是公认的有真功夫、当世一流高手,但其他的几位司令、政委和主管作战的副司令,颇有一些并不真的靠打仗功力上位。
一、二野名将大排序
先看看名单。
我们不抠严格意义上的第二野战军,而是把二野和中原军区放在一起考虑,毕竟把陈再道放到河南军区,也是刘邓首长把二野和中原军区视作一体来安排人事的。
![]()
二野分为3、4、5兵团,中原军区有河南、江汉、桐柏、皖西、鄂豫、陕南等6个二级军区,这6个军区低于兵团,略高于军,所辖部队多于军。那时还没有渡江,各军区都兼具作战功能,和新中国成立后的各省的二级军区(军或军级以下单位)不是一回事。
前期文章中有读者朋友提到,笔者在王近山篇中提到王中将抗美援朝回国后担任的山东省军区副司令不对,确实不严谨了,多了一个字,应为山东军区副司令员。1953年的山东军区和后来的山东省军区是两回事,当时的山东军区是一级大区华东军区的二级单位,属于正兵团级单位。1961年之后组建的山东省军区是主管国防动员工作的正军级单位,不具备作战功能。在此向指正舛误的读者朋友致以谢忱。
二野3兵团司令员陈锡联,政委老谢,副司令员王近山、杜义德。4兵团司令员兼政委陈赓,副司令员郭天民。5兵团司令员杨勇、政委苏振华,无副司令员。
河南军区司令员陈再道,政委李雪峰。其他几个军区在重建河南军区时多有撤并,不再一一列举其主要领导。
陈赓、陈锡联、陈再道的各自事迹,在前面的系列文章中都已有说明,旅长和小钢炮功力上佳,都是野战兵团主官的最好人选,勿庸多言。陈再道慢慢掉队,但能够出任比较重要的正兵团级单位军区司令员,也不算跌份。
比较有话题的是5兵团司令员。
关于王近山是否能担任兵团正职司令,这个话题并不需要多么全面的分析。简单几个点就能看清。
第一,看资历看山头。杨勇是红一方面军出来的,是红一系统在129师、中原野战军、二野系统的代表。如果这个系统的干部没有一个出来当兵团主官,这可不仅是刘邓二位老红一领导的面子问题,而要伤了一批红一干部的心。
![]()
第二,看内部分野。当年晋冀鲁豫老根据地有四大军区,太行有陈锡联,太岳有旅长,冀南陈再道弄到河南军区去勉强也算有个交待,冀鲁豫的本来正宗代表应该是老杨哥,苏振华也算作是,但人家是多年老政工不可能出任司令员,论打仗本事他也远不如杜义德。杨勇和老杨哥都是红一干部,虽系山东八路军并过来的,但后来也多年在刘邓麾下作战,并不逊于王近山多少。
政委最善于从政治上考虑,所以绝不会越过杨勇而直接把王近山推荐上去。
这是从大局上的观察。那么再深入到杨勇上将具体的作战风格和实际军事经历,来看看这位让王近山一度有跃跃欲居其上的将领,到底真实水平如何。
二、杨勇上将的特点
杨勇上将的作战经历,不似旅长、王疯子、陈再道这些将领这么有特点,包括其出身来历可能讲的不多,有必要全面观察一下。
杨勇出生于1913年,三杨之中小于杨得志(1911),大于杨成武(1914),比王近山也大(1915)。但入伍入党时间早于王近山,杨勇1930年2月加入红五军,同月入党。王近山1930年3月加入红十一军,1932年入党。资历是后来任职授衔的一项重要指标。
长征前夕杨勇担任红10团政委,长征途中伤亡过大,部队从瑞金出发时有1252人,到吴起镇时只剩400多人,其中阵亡了好几任团长,直到张上将出任团长、黄大将来当团政委,才止住了这个不祥之势,可见吉人自有天相,两位福泽深厚的老资格将领过来坐镇,自带威武,让指战员们吃了定心丸。
杨勇一直都是政委,一定程度上显示出杨勇的能力特点,一开始指挥作战并不是特别突出,宁可让团参谋长暂代团长,也不让政委转任团长。不像人家杨得志,一直都是担纲主力团长,这是杨勇、杨成武不得不佩服老杨哥的地方。
![]()
全面抗战爆发,杨勇出任八路军115师343旅686团副团长,实际干的是团政委的工作,八路军总部决定恢复政委制度后,杨勇于1937年底即任团政委。这与王近山担任的772团副团长略有不同,772团实际政委是政训处主任老谢。王近山后来于1938年1月转任385旅769团团长,比杨勇略慢了一步。1938年3月,因686团团长旧疾复发无法工作,转去苏联治病,杨勇遂兼任团长和政委,此后慢慢开始主管作战。
那时节形势变化快,扩军、建设敌后根据地到处都需要人,即使李天佑没有生病,杨勇也早晚会和杨成武一样转任军事干部。
当然,杨勇当了好几年政委并不是因为不会打仗,真逼到份儿上,人家也没有露怯。1938年9月,杨勇率686团在汾阳、离石一线的公路,两次伏击日军,歼灭日军1200余人,并击毙了日军108师团的山中忠敏少将。
杨勇上将一生很少撰写回忆文章,在其撰写的《吕梁三捷》中津津有味地回忆了这次伏击日军后勤部队的两次战斗。把日军的谨慎小心、我军的战术布置描写的非常细致。
从战果来看不亚于平型关大捷整个115师的毙俘数,虽说战斗烈度和日军的精锐程度比不上平型关战斗,但其指挥之精妙、战斗过程之丝滑顺畅(上来就掐住了日军指挥部),很能看得出水平。若与王近山的韩略村伏击战相比,笔者以为并不逊色。
日军还专门给686团送来挑战书,指责八路军打伏击战不够光明正大,要杨勇率部到指定的战场进行决斗。杨勇自然不会干这种蠢事。
杨勇率686团随115师师部挺进山东,686团一分为二,杨勇带一部分部队组成东进第一团,后扩编为115师独立旅,杨勇任旅长兼政委,并兼新开辟的鲁西军区司令员。杨勇和苏振华就是在鲁西军区开始搭档,关系比较密切。
未完待续。
最后,推荐一个非常棒的深度历史类公众号,我也常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