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大家好,我是社长,老K。专注分享智能制造和智能仓储物流等内容。
新书《》
新书《,必备!》
新书《》
上集回顾: 1980年,一块指甲盖大小的微处理器芯片,让全世界的仓库第一次学会了"思考"。
从此,AS/RS系统不再是只会按固定程序执行的"背书机器",而是变成了会分析、会优化、会规划的"智能专家"。同样10个任务,智能系统通过路径优化,时间可能节省一半。
微处理器革命让仓库有了"大脑",但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日本的野心:无人化工厂的梦想
1980年代初的日本制造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年轻人越来越少,而且越来越不愿意从事制造业工作。更要命的是,韩国、台湾等地的企业正在崛起,他们的人工成本只有日本的一半。
日本企业家们开始思考一个大胆的想法:既然人工越来越贵,那就干脆不用人。
问题出在哪里?人。
日本的劳动力成本在快速上升,年轻人越来越少,而且越来越不愿意干制造业的活。更要命的是,韩国、台湾这些地方的企业正在虎视眈眈,他们的工人工资只有日本的一半。
"如果我们还是靠便宜的劳动力竞争,迟早会被别人干掉。"这是当时日本企业家们的共同担忧。
那怎么办?日本人想出了一个大胆的主意:既然人工越来越贵,那就干脆不用人。
让机器来干活,让计算机来管理,建造完全无人化的工厂。
这个想法在今天听起来很正常,但在1980年代,这简直是天方夜谭。当时的机器人还很笨拙,只能做一些简单的重复动作。要让整个工厂无人运转,技术难度可想而知。
但日本人有自己的秘密武器。
丰田有个著名的管理方法叫"看板管理",说白了就是"用多少,做多少"。需要什么零件的时候,就拿一张卡片(看板)去要,不多要,也不少要,刚刚好。
这个方法很好,但有个问题:谁去送这些零件?
以前都是工人推着小推车满工厂跑,效率低,还容易出错。丰田的工程师们想:能不能让小车自己跑?
于是,自动导引车(AGV)就派上了用场。
这种小车很聪明,地面上铺一条磁条,它就能沿着磁条自动行走,就像火车沿着铁轨跑一样。当某个工位需要零件时,工人取下看板,信号传到控制中心,最近的AGV就会自动跑过来送货。
整个过程就像人体的血液循环:哪里缺血,血液就自动流向哪里。
这套系统的效果非常好。工厂里不再有工人推着小车到处跑的场景,所有的物料都由AGV自动配送。生产线需要什么,AGV就送什么,精确到分钟。
丰田通过这种方式,把"看板管理"和自动化完美结合起来,效率大大提升。
与此同时,在电子制造业,松下和日立也在利用微处理器革命的成果。
电子产品的零件特别多,而且更新换代很快。今天生产手机,明天可能就要生产录音机,零件完全不一样。传统的仓库管理根本应付不了这种变化。
松下和日立决定把新的微处理器技术应用到仓储管理上,让AS/RS系统变得更加智能。
虽然AS/RS系统在1960年代就出现了,但那时候还是用继电器控制,很笨拙。现在有了微处理器,这些仓库终于可以"思考"了。
仓库里有个机械手臂,叫堆垛机,就像一个巨大的机器人。它可以在仓库里上下左右移动,精确地找到任何一个零件的位置,然后把它取出来。
更神奇的是,这个仓库有"记忆"。每一个零件放在哪里,什么时候放进去的,什么时候该拿出来,计算机都记得清清楚楚。
以前,仓库管理员要找一个零件,可能要翻箱倒柜找半天。现在,只要在电脑上输入零件编号,堆垛机就会自动去取,几分钟就能拿到。
这不仅仅是效率的提升,更重要的是,仓库从一个"死"的储藏室,变成了一个"活"的配送中心。
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想法虽然好,实现起来却困难重重。
最大的问题是设备不够可靠。
1980年代的机器远没有今天这么稳定。AGV经常出故障,堆垛机也会突然罢工。据统计,当时机械设备故障的主要原因是材料老化,占了80%以上。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永远不知道什么时候机器会坏掉。而一旦某个环节出问题,整条生产线都得停工。
更要命的是,不同厂家的设备根本不兼容。
丰田的AGV用的是A公司的控制系统,松下的堆垛机用的是B公司的软件,日立的传感器又是C公司的标准。要让它们协调工作,就像让一群说着不同语言的人一起开会,根本没法沟通。
还有技术本身的限制。
AGV虽然能自动行走,但只能沿着固定的磁条路线,一点都不灵活。如果要改变路线,就得重新铺设磁条,工程量巨大。
机器视觉技术也很原始,光线稍微变化一下,机器就"看不清"了,经常把零件认错。
日本人的这场无人化实验,虽然没有完全成功,但意义深远。
他们第一次向世界证明:自动化不是简单的用机器替代人,而是要重新设计整个生产流程。AGV不只是会走路的小车,而是物流系统的神经末梢。AS/RS不只是会动的货架,而是工厂的记忆中枢。
更重要的是,日本人发现了一个秘密:硬件可以模仿,但管理思想很难复制。丰田的看板管理、松下的精益生产,这些"软实力"才是真正的竞争优势。
这个发现,将引发下一场更深刻的革命。
2.3 软件革命:从硬编码到智能调度
1985年,当沃尔玛决定在所有商店推广条形码系统时,很多人还不明白这意味着什么。
这些看起来简单的黑白条纹,实际上代表着一场深刻的信息革命。
在1980年代中期之前,仓库管理基本上还是一个"哑巴"系统。
货物进来了,工人用笔在纸上记一笔;货物出去了,再划掉一笔。想知道仓库里有什么货,得派人去数;想知道某个货物在哪里,得满仓库找。
这种管理方式的问题显而易见:慢、容易出错、信息滞后。
但条形码的出现,让仓库第一次有了"说话"的能力。
未完待续……
知名企业
入群:
--海外项目英语手册--
--仓储物流自动化项目避坑手册--
-智能仓储物流技术研习社-
欢迎大家到本文底部评论区留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