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概述——
这几天,一个叫李福贵的河南姑娘又刷了屏。27岁,自己走街串巷卖货,做自媒体赚了点钱,掏2万块钱,带着46位大山里几乎没出过远门的老人去旅游,看“只有河南”。一路上量血压、买保险、备药品, 直到最后一位老人安全进家门,才敢喘口气。
这事朴素得像一颗土里的花生,但戳中了千万人——因为她做的,不是“用户转化”,不是“流量变现”,不是“ARPPU(每付费用户平均收入)提升”,而是简简单单的“对人好”。
这突然让我想起了在互联网时代叱咤风云的巨头们。
他们每天琢磨的都是怎么提高“客单价”、怎么延长“用户生命周期”、怎么用“精准推送”让你多剁一次手。RPU(用户平均收入)、ARPPU(每付费用户平均收入)、ROL(投资回报率)一堆冰冷的字母,堆砌起一座座商业帝国,却独独少了温度。
就说“外卖大战”吧。巨头们砸几百亿抢市场,表面是让你吃上更便宜的饭,实则是把街头巷尾的小馆子逼成“线上代工点”,抽成越来越高,口味越来越标准化。最后赢的是资本,输的是城市的烟火气和选择的多样性。
在巨头们眼里,用户是数字、是画像、是“有挖掘价值”的矿。但李福贵眼里,那群老人是会晕车、会走丢、会因为第一次看戏而激动搓手的——人。
这不是道德绑架,不是让巨头们必须学习李福贵,不需要。商业当然要盈利,但是不是可以多想一步:当你规模足够大、数据足够细、算法足够聪明时,你到底是要“创造价值”、“解决需求”,还是要“精准杀熟”、“吃干榨净”?
李福贵花2万块买来了什么?买来了46张笑脸,买来了“比结婚穿得还整齐”的郑重,买来了自己一句“心情挺好”。没有ROL(投资回报率)计算,但她赚到了人心。
李福贵当然不会让大厂“脸红”——他们的KPI里根本没有这个指标。但她像一面擦得干净的镜子,照出了一些奔跑中的“商业怪物”:技术越来越强,情怀越来越薄;收入越来越高,信任越来越低。
说到底,生意无非两种:一种是算计人的,一种是成全人的。“李福贵们”能成,不是因为模式多巧,而是因为他们在泥土里长出了最珍贵的东西:信任。而这个东西,恰恰是很多大厂用再多的融资、再高的估值,也买不来的。
大象新闻记者:夏继锋 摆向光 郑北周 王笑薇 丁阳 刘鹏 赫明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