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娥当皇后的时候,已经四十多岁了,没生孩子,但真宗宠她,她就帮着管后宫,还渐渐掺和朝政。真宗身体不好,从1020年开始,她就帮着处理事儿,1022年真宗一死,她直接垂帘听政,因为仁宗才12岁。她这垂帘一听就是11年,到1033年她死为止。
现在说说为什么她没称帝。宋朝重文轻武,赵匡胤建国时就杯酒释兵权,文官集团势力大得很,他们容不得女人骑在头上。刘娥想掌权,底下官员就联名上书反对,她穿袍子的事儿就被喷得不行。
![]()
有人劝她学武则天,她直接拒绝了。 首先,她没武则天那种强大后台。武则天有娘家和庶族地主撑腰,唐朝风气开放,她能拉拢一大帮人。刘娥呢?出身穷苦,父母早没,亲戚也没啥势力,她那些安排的亲戚后来还被说成小人。
她靠的是真宗的宠爱和自己的脑子,但没根基,称帝就等于找死,会惹来全国反对。其次,她不是仁宗亲妈,这事儿很多人知道,她怕有人拿这说事儿,动摇她的位置。她对李氏家挺照顾,给他们安排工作,但万一称帝,仁宗的血统问题就成把柄了。
再者,宋朝的制度设计就是防篡位,皇帝权力被文官分摊,她就算想铁腕,也没武则天那种军力支持。唐朝后期乱,她能趁机上位,宋朝相对稳,她一乱就可能亡国。
![]()
她自己也顾及民心,不想当那个坏人,宁可辅佐仁宗,保赵家江山。 其实她垂帘时已经像皇帝了,但没跨那一步,可能是觉得够用了,不想冒险。
她垂帘那些年,宋朝还算太平,她用丁谓这些人,搞了些改革,整顿官场,修水利,对辽国议和,边境没大仗。 但她也犯错,宠信亲戚,朝中派系斗得厉害,有些官员被贬得远。她到后期,仁宗长大了,她还不放权,仁宗17岁时她还管着,直到她死。
1033年4月,她病死在开封,65岁。死前,她想让杨贵妃接班垂帘,但仁宗没同意。死后,仁宗追封她章献明肃皇后,但很快就知道她不是亲妈,大怒,把她亲戚贬了,李氏追封皇后。
![]()
她的遗产呢?她开了宋朝太后垂帘的先河,后来好几个太后都学她,但也改变了宋朝君臣关系,皇帝更弱了点。她的事儿在历史上争议大,有人说她贤明,有人说她专权,但她没称帝,这点让她避开了武则天那种骂名。
刘娥这辈子,从孤女到太后,靠的是脑子和运气。她没文化底子,但学得快,会看人脸色,哄真宗开心。进宫后,她管后宫严,但没乱杀嫔妃。真宗晚年病,她代管,处理奏折快准。垂帘时,她选官注重能力,但也偏心亲戚,导致腐败。
为什么不称帝,还得说时代变了,宋朝不像唐朝那么乱,她没机会也没必要。 她知道自己没后代,称帝也没传人,干脆保仁宗,留个好名声。仁宗后来对她挺尊重的,虽然气过,但没抹黑她太多。
![]()
她不称帝也跟宋朝的文化有关。宋人重理学,儒家思想强,女人当皇帝被视为大逆不道。武则天是例外,她用佛教包装自己,刘娥没那套路。她崇拜武则天,但没抄作业。 她垂帘时,有人建言建刘氏庙,她没干,说明她有分寸。
她的亲戚像张耆,当官后贪污,她也没护短,该查查。死后,仁宗整顿朝纲,贬了她的人,但宋朝没因此乱。她影响了后世,宋朝太后垂帘成了常态,但也让王朝更注重平衡权力。
刘娥从底层上来,知道民间苦,所以垂帘时减税,帮老百姓点。 但她也现实,权力在手就用,该享受享受。为什么放弃称帝,说白了就是风险太大,收益不大。她已经实际掌权了,当皇帝多此一举,还会惹祸。
![]()
她的事儿在史书上记着,《宋史》里有她的传,评价中性,说她有功有过。 现在看,她是宋朝女性权力的代表,但没跨红线,留下了谜团,让人琢磨。
她的早年经历挺励志的,没父母,嫁错人,被卖,还能翻身,全靠自己聪明。赵恒宠她,但她没仗势欺人,帮真宗出主意,搞天书,虽然迷信,但稳了人心。 仁宗小时候,她教导严,仁宗后来成明君,也有点她的功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