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曾对北上广16个品牌的保鲜膜进行抽检,其中15个品牌的PVC保鲜膜被检测出含有国家明令禁止的塑化剂DEHA,最低超标98倍,最高竟高达472倍。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明明白白写在检测报告中的数据。
![]()
多数家庭每天都在使用保鲜膜,尤其是中老年人买菜之后,总喜欢把剩菜、切开的水果、未煮完的肉类用保鲜膜包好,放进冰箱。很多人以为这样做是“干净又卫生”,却不知道这习惯可能正在悄悄增加患癌风险。
生活中,人们往往习惯选择价格低廉、透明度高、黏性强的保鲜膜。这类保鲜膜大多为PVC材料,手感柔软、弹性强,看起来“贴得紧”,但其背后隐藏的健康隐患令人不寒而栗。
![]()
PVC,即聚氯乙烯,本身是一种硬塑料,为了让它变软、变韧,厂家加入了塑化剂。其中一种最常见的塑化剂DEHA,早在多国被列为潜在致癌物,并明确禁止用于食品接触材料。部分企业为了降低成本,仍在使用。
当PVC保鲜膜包裹高温食物或油脂类食物时,DEHA会释放出来,渗透进食物中。特别是在微波炉加热时,这种释放量会显著增加。
长期摄入这类物质,可能干扰人体内分泌系统,甚至增加乳腺癌、肝癌、睾丸癌等疾病的发生风险。
![]()
很多人误认为,只有工业环境中才会接触有毒物质,家庭生活相对安全。可厨房是最容易忽视的健康死角。从洗洁精残留,到不当使用保鲜膜,每一个细节都可能成为慢性疾病的诱因。
塑化剂的风险不仅限于致癌,还可能对神经系统、免疫系统产生潜在影响。尤其对孕妇、儿童和老年人来说,长期暴露在这些微量毒性中,其伤害更为隐匿和深远。
央视曝光的16个品牌中,不乏知名企业。消费者往往盲目信任品牌,而忽视了原材料的本质区别。PVC保鲜膜虽然便宜,但这一切的代价,是健康的账单。
![]()
我们是否应该彻底放弃保鲜膜?答案并非如此极端。关键在于材质的选择。相比PVC,还有一种叫做PE(聚乙烯)的保鲜膜,是目前国际上公认安全性较高的材料,不含塑化剂,性质稳定。
PE保鲜膜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手感略硬,不如PVC柔软。购买时可以通过轻轻拉伸来判断:如果拉伸后能迅速回弹、越拉越硬,多为PE材质;若越拉越薄、易撕裂,往往是PVC。
除了材质选择,使用方式也至关重要。任何保鲜膜都不应直接接触高温食物。刚做好的热菜热饭,应放凉后再包裹,避免因高温加速有害物质的迁移。
![]()
油脂类食物尤其容易吸附塑化剂,如腊肉、熟肉、奶酪等高脂肪食品,不建议使用保鲜膜包裹长期存放。更安全的方式是使用玻璃或陶瓷密封盒,既环保,又能避免化学迁移。
中老年人往往对“勤俭节约”有执念,保鲜膜重复使用的现象并不少见。这种习惯不仅不环保,还可能因反复拉伸和清洗,使得保鲜膜表面结构破坏,更易释放有害成分。
在一些家庭,甚至会将保鲜膜放入蒸锅中使用,这种行为极其危险。塑化剂在高温蒸汽中释放速度更快,可能直接沉积在食物表面。
除了家庭厨房,饭店、熟食摊、超市也广泛使用保鲜膜。尤其是便利店所售的盒饭、便当,几乎都用保鲜膜封口,微波炉加热后直接吃。这类行为的普遍性,意味着大量人群正处于潜在健康风险之中。
有观点认为,既然食品级塑化剂难以完全避免,那就“少量摄入无害”。但科学上并不存在“无害剂量”这一说法。慢性毒性积累,往往并不显现于当下,而是在未来某一次体检中才被揭示。
![]()
对比来看,欧美国家早已禁止PVC保鲜膜与食品直接接触。我国早在2017年也发布了明确标准,禁止PVC保鲜膜用于直接接触油脂类和高脂肪食品。但监管之外,消费者自觉才是最后一道防线。
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是,超市里仍有大量PVC保鲜膜在售,甚至没有明确标注材质。这不仅是信息不透明的问题,更反映出消费者教育的缺位。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妨主动询问产品材质,选择标注“PE”且有合格认证的保鲜膜。同时,尽量减少使用频率,尤其避免与高温、高油接触。
![]()
健康生活并不意味着放弃便利,而是对细节的精致把控。保鲜膜本是生活小物,却因材质和使用方式决定了“毒”与“无毒”的分界线。
很多人对保鲜膜的依赖,其实源于对“食物保鲜”的误解。认为只要包上保鲜膜,食物就不会变质。但保鲜膜只是延缓表面干燥的工具,并不能抑制细菌繁殖。
尤其是放置超过48小时的熟食,即便包裹严密,细菌总量依旧增加明显。安全饮食的根本,是合理食物储存与及时食用,而非过度依赖塑料制品。
![]()
回归生活本身,很多厨房习惯都值得重新审视——用玻璃代替塑料,用天然材料替代化学制品,不是回到“原始社会”,而是迈向更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每一次不经意的选择,都会在日后汇聚成健康的走向。在看似琐碎的厨房角落,做出正确的判断,是对自己身体的尊重,也是为下一代积累更少的健康负担。

我们无法控制超市货架上的产品,但可以控制自己双手挑选的每一样东西。守护健康,从一卷保鲜膜开始。
参考文献:
[1]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安全国家标准GB9685-2016解读[J].食品安全导刊,2018,9(3):112-116.
[2]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食品包装材料中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健康风险评估报告[R].2023.
[3]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每周质量报告:保鲜膜安全大检测[EB/OL]
.https://tv.cctv.com/2023/06/25/VIDEoZtUR9dkvQAB3L1T7qzW230625.shtml.
声明: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所有图片均来源于网络,旨在科普健康生活,无低俗等不良引导,涉及人物侵权、图片版权、事件部分存疑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第一时间修改或删除内容!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