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不许中国做一件事,澳大利亚竟然公开挑战中方底线

0
分享至

据环球网报道,被香港警方通缉的前立法会议员许智峰,在社交平台晒出澳大利亚内政部批复庇护签证的书面通知;不到两天,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公开发声,敦促有关国家尊重中国主权与香港法治,停止以任何形式干预香港事务、干涉中国内政。两端的调门都不低,一个是把态度落在政策动作上,一个是把底线写进对外警告里。



香港警方国家安全处从2023年7月起悬赏通缉许智峰,涉国安法第21、23、29条,指向煽动分裂国家、煽动颠覆国家、勾结外国或境外势力危害国家安全。去年12月,特区政府把包括他在内的7名外逃者列为危害国家安全罪行的潜逃者,配套“禁止提供或处理资金”“撤销特区护照”等限制措施。8月16日深夜,香港特区政府发严正声明,措辞直给,对“任何国家以任何方式包庇香港犯罪分子”表达强烈不满与反对,强调拘捕与检控针对行为、基于证据、依照法律;点明香港司法独立与终审权,警告潜逃者别以为离港就能逃责。

争议卡在一个老难题上:庇护与引渡的逻辑互斥。香港是中国的特别行政区,享有独立的普通法系和司法权,通缉基于本地法律。跨境层面,追逃靠两件器材:双边引渡条约与刑事司法互助。现实情况并不宽松,中澳之间没有生效的双边引渡条约,香港与澳大利亚曾有移交逃犯安排,但澳方已暂停适用。澳国内的人权审查和“非推回”原则,又为庇护开了口子。法理上就出现了你我熟悉的对冲:一边说“我依法通缉”,另一边说“我依法庇护”。把两个“依法”往一起怼,结果只会是执法互信被稀释、协作接口被堵塞。这不是谁嗓门大就能压过去的,得回到机制上解决。

有声音说澳方做法“违反国际引渡条约”。这话太硬。是否违反要看有没有生效条约、对象是否适用、是否触及例外条款。就公开资料看,欠的是契约纽带,不是单纯的“违约”。更准确的说法是:庇护的频繁适用,会削弱跨境司法互信,打击执法协作的预期。把这层专业线拉出来,是为了提醒一件事:把复杂问题全部塞进意识形态的框里,短期过瘾,长期误事。

有人问,不到48小时的强烈回应算不算“通牒”?

这件事的“热”在庇护,真正的“冷”在工程。执法的世界里,情绪解决不了问题,流程才行得通。香港这一侧要做的三件事很具象。一是把在岸的链条切干净。金融层面继续推进资产冻结、可疑交易监测、涉案资金的反洗钱路径标注;信息层面对平台上的违法信息加速处置,把传播半衰期压短;组织层面对在岸串联与资源供给主体依法追责,让境外“指挥”失去在地“手脚”。二是把对外的接口做规范。合规格式的司法互助请求、证据目录、程序节点,准备好可被对方法院采信的材料包;在多边框架下推进技术协作,哪怕双边有情绪,多边还可以发力。三是把程序的透明度拉上去。既然强调“针对行为、依证依法”,那就要让外界看得见证据链、程序边界、裁量尺度。程序的清晰,会提升合作意愿,哪怕政治上并不投缘。

澳大利亚这边也不是把批复一发就万事无忧。庇护把个体置于保护伞下,同时把责任扛在自己肩上。后续的签证条件、居留边界、公共秩序条款,都会被放大镜盯着。庇护不是免死金牌,一旦有在地违法、串联、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庇护国一样要买单。更现实的代价在执法协作与经贸预期上。对任何一个与中国有深厚经贸往来的国家,安全议题的摩擦都会传导至检验检疫、市场准入、投资审查、文旅与教育签证等细微处。短期看不出波澜,长期可能形成“隐形摩擦”。这一点,算账的人非常清楚。



看外交节奏,是否从“敦促”升级到“列措”,比如涉港个案的签证审查节奏、涉事组织与资助渠道的风险提示。看经贸温度,检验检疫、市场准入、企业并购与投资安全审查有没有延迟或补充问询。看执法协作,警务联络、反电诈与反洗钱信息共享是否降档。看舆论信号,澳内政安全系统有没有“个案不构成普遍政策”的降温表达。如果前两类保持克制,后两类维持运行,就说明双方都在控风险;如果出现交叉加码,那就要准备更长的“摩擦期”。

不少读者会问,既然没有现成引渡条约,那中方能做什么硬动作?这题不靠“怒”来解,靠“术”。把双边难题转成多边工程。比如在亚太反洗钱组织框架下对涉案账户与通道打标签,在国际刑警与区域警务联络平台持续通报风险个体的行踪和关联网络,推动平台与金融机构在合规层面做“去风险”而非“政治判断”。这套工具一旦跑起来,庇护的现实收益就会下降,风头越大,可用空间越小,性价比就不划算。与其纠缠“谁对谁错”的情绪,不如把“收益—成本”结构调整掉。

香港特区政府的声明里有三句关键话,值得反复咀嚼:拘捕检控针对行为,不针对立场;司法独立与终审权健在;潜逃不等于免责。这三句话构成了对外沟通的支点。你不需要所有人赞同你的价值观,但你要让所有人看见你的程序与证据。这是跨法域沟通里唯一站得住的语言。谁把程序做实,谁就能稳住国际合作的桥。

舆论对这事的火力点在“澳方公开干涉”。我认同这是干预,但我更关心“干预怎么付费”。每个主权体都要为自己的政策买单。用庇护当作外交姿态,短期站队容易,长期要承受司法互信衰减、经贸预期下调的系统摩擦。用通缉当作法治工程,短期不讨喜,长期能稳住秩序。安全世界里,从来都是流程赢过口号。这话不好听,但是真理。

澳大利亚这一次的庇护批复,是一次明确的政治站位,同时也把风险敞口暴露在桌面上。中方的快速回应,带有“通牒式”的力度,但没有把后果写死,给了双方一个“回到机制”的台阶。这就是我为什么说,它更像是一次“下达边界的通牒”:你要做选择,但别把它做成范式;你要承担成本,就别指望零代价。



把最后的话讲给所有关心安全的人。世界在加速对立,越是这样,越要把复杂问题拆成冷流程。对香港,把“在岸切链、域外协作、程序透明”这三件事做满;对澳大利亚,既然批了庇护,就准备好应对连锁反应,别把价值观当成免费午餐;对舆论,少一点喊话,多看几张表。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锦然苍穹 incentive-icons
锦然苍穹
聊最有趣的事
766文章数 1409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