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品牌不只是消费,更能成为连接、唤醒与守护的象征。”
![]()
![]()
你没看错,这不是可口可乐
这个世界,既不是非黑即白,也不是黑白分明。
就像盲人摸象,树干一样的鼻子,柱子一样的大腿,墙一样的肚子,扇子一样的耳朵,都不能代表完整的大象,都只是大象的一部分。
不仅真的大象如此,真相也如此。
今天刷手机,刷到一个可口可乐的瓶子,经典的可口可乐塑料瓶,上面印了名字和二维码,乍一看以为是可口可乐又出了新包装,或新活动:
![]()
看包装 特别像是“分享可乐(share a coke)”的活动包装,但是上面写了西班牙语。感觉有点怪怪的,莫非是山寨的?

我查了查图片上的文字翻译:
左边小字:“Coca-Cola, tu marca une a las personas”
→ “可口可乐,你的品牌把人们连结在一起”
右边小字:“Hoy la usamos para reunir a una familia, ayúdanos”
→ “今天,我们用它来让一个家庭团聚,请帮帮我们”
看来这瓶子不一定跟可口可乐有什么关系。于是,我按图索骥、顺藤摸瓜,根据左下角的LOGO,找了瓶子的出处。
果不其然,这个瓶子是“山寨”的,和可口可乐没有半毛钱关系,只是借用了可口可乐的“分享可乐”的创意。
具体来说, 是“偷用”或者说借用了可口可乐的商标、包装瓶等元素。

实际上这是一则公益广告,名为《失踪人口》,由厄瓜多尔失踪人员亲属和朋友协会(Asfadec)联合创意机构BBA制作,目的是寻找失踪人口,提高人们对该问题的关注。
创意灵感,源自可口可乐大获成功的“分享可乐”活动:
![]()
可口可乐“分享可乐”用快乐把人们连接在一起。
这则《失踪人口》广告,则是让家人团聚:
![]()
该倡议将分两个阶段实施:
一方面,工作人员在商店和公共场所,投放带有二维码标签的瓶子,上面写着类似“Josué、Álvaro 或 Carolina 失踪了,请帮我们找到他”的信息。
用手机扫描瓶子上的二维码标签,可以查看失踪人员的姓名及相关信息:
![]()
扫码打开的是该协会官网,展示的是失踪人员信息:
![]()
此外,该组织还从意见领袖、艺术家和其他有知名人士那里获得支持,让他们通过社交平台传播有关该活动的消息,呼吁人们提供信息、分享和合作。
“孤军奋战,必将失去他们;团结一致,必将找到他们。”
![]()
该机构官网 这样提醒人们。

![]()
可口可乐怎么看?
在厄瓜多尔,有许多家庭,不是在可乐瓶子上寻找失踪家人的名字,而是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失踪亲人。
Asfadec 借用了可口可乐在 2017 年推出的“分享可乐”营销创意,把这种“找自己名字”的品牌互动形式,转化成一种社会议题提醒。
![]()
这种“借势营销”,既利用了人们熟悉的品牌元素,一眼可口可乐,又迅速引发社会关注,可以说是一种创意性的“社会广告劫持”(brand hijacking)。
毫无疑问,别管是创意角度,还是出发点,还是效果,都出乎意料地好。
那么可口可乐怎么看待这个广告呢?
我查了查 Asfadec 官方资料,以及别的媒体报道,发现可口可乐并没有阻止或起诉这项行动。
事实上,这类公益行动与可口可乐“连接人们”的品牌定位,并不冲突,甚至某种程度上,强化了品牌的社会价值。
不过可口可乐官方,并没有直接参与或背书这场活动,而是保持低调、默许的态度。
因此可以理解为:法律上,存在潜在侵权风险。现实中,由于公益性质+社会同情+品牌价值契合,可口可乐选择默认,甚至可能“间接受益”。
![]()
搭便车是否侵权?传播效果与社会影响如何?
那么咱们就好好聊聊,这种“搭便车”广告到底靠不靠谱?是否值得学习。
先说最敏感的法律风险,以下是我查到的相关资料。
从严格的知识产权角度看,可口可乐商标、包装和瓶型都是注册保护的。
Asfadec 在 未经许可的情况下,把这些元素用于与可口可乐官方无关的公益寻人活动,确实可能构成“商标使用”上的潜在侵权。
使用者若未得到权利人的许可,即使未牟利,也存在被告知停止使用、行政或法律追诉的风险。
但因为活动没有商业目的,而 是公益性、非营利,且目的在于社会问题的曝光,和寻人救援,这类使用往往会获得公众和媒体的理解与支持。
换句话说,法律上有灰色地带,但在舆论上是“道德正当”的。

此 外,广告的公益性,有一定的“减轻”作用。
Asfadec 的广告活动纯属公益、非营利,主要目的是“为失踪人口发声”、发出社会倡导。
这类使用尽管法律上存在灰区,在事实上往往被权利人(企业)宽容,甚至支持。
虽然我没有查到可口可乐官方的明确回应,或授权该运动,但也没查到可口可乐采取法律行动维权的消息,这或许暗示了可口可乐对该公益行动的“默认容忍”。
说完法律,再说说品牌传播效果。
这则广告与可口可乐品牌精神高度契合。
可口可乐长期宣称“可口可乐把人们连结在一起”,此次 Asfadec 的“今天我们用它团聚一个家庭,请帮助我们”活动,正好强化了可口可乐这一价值主张,使后者品牌形象在公益方向上,获得延伸与升华。
虽非官方合作,Asfadec 的创意行动,可能无意间让可口可乐品牌“沾光”,令其在公众眼中,显得更具温情与社会责任感。也就是被动反向“搭便车”。
从过去的案例来看,可口可乐经常会容忍,甚至支持富有创意、突破常规的品牌使用,有助塑造其“开放、愿意承担品牌边界挑战”的形象。
尽管有潜在法律风险,但如果能转化为与公益结合的正向传播,往往会为品牌带来额外的好感与媒体关注,法律风险就被大大削弱了。
最后再聊聊该广告的社会影响和价值。
毫无疑问,这则广告可以提高社会对失踪人口的认知与紧迫感。
厄瓜多尔每年有大量失踪人口,2024 年共 6875 起失踪报告,其中仍未找到者高达 838 人,比例达 12.2%。
Asfadec 利用熟悉的可口可乐瓶身,加二维码码,把“名字”转化为“活生生的寻人信息”,有效打破了公众对“失踪人口与我无关”的认知,制造即时情感连接。
激发公众参与、行动。
该创意设计贴纸与二维码的创新方式,鼓励民众扫码,获取失踪者资料,并提供线索,或转发扩散。
这种参与感的建立,非常利于动员社会力量,寻找失踪人口。
加上媒体、意见领袖、艺术家与网红的配合传播,让社会关注达到最大化。
最后,这则广告也有助于吸引政府对失踪人口的关注。
Asfadec 长期致力于透过报告与游说,推动国家重视失踪人口问题,此前该机构曾指出,国家在资源投入与案件处理上效率低下、应对不力。
因此, 此次活动,不仅让公众更加关注失踪人口,也可能形成对政府施压的助力,提升政策回应的可能性。
说来说去,《失踪人口》广告,虽然在法律上存在一定风险,但瑕不掩瑜,其创新、公益的性质,赢得了公众与媒体的信任与支持。
与此同时,广告也为可口可乐这个品牌,赋予了更多社会温度,告诉人们,品牌不只是消费,更能成为连接、唤醒与守护的象征。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