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0日,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志远”志愿服务队30名队员,奔赴享有“中国板栗之乡”美誉的黄冈市罗田县,开启为期七天的板栗产业发展专项调研。罗田县板栗种植历史超千年,现有种植面积120万亩,年综合产值达18亿元,是当地带动农户增收、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支柱产业。但近年来,当地面临品种更新滞后、产业链延伸不足、农户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亟待破解发展瓶颈。为此,“志远”服务队前期联合学校农业与生物工程学院、商学院专家团队,梳理罗田板栗产业近五年发展数据,对接县农业农村局确定“加工园区-种植基地-村委阵地”三维调研路线,为精准调研奠定基础。
调研首站,队员们走进大别山农业智慧园。在园区板栗深加工中心,自动化生产线正高效运转:智能分拣设备通过图像识别技术,1分钟可完成500斤板栗的大小、品相分级;低温烘干车间采用热泵技术,将板栗烘干周期从传统的3天缩短至12小时,且能最大程度保留营养成分。“以前加工全靠人工,10个人一天才处理2吨板栗,现在一条生产线日加工量就能达到15吨。”园区技术总监向队员们介绍。在创新产品展区,板栗膳食纤维饼干、板栗仁真空包装礼盒、板栗酵素等20余种深加工产品吸引队员驻足,“我们开发的即食板栗仁,去年线上销售额突破800万元,让板栗从‘土特产’变成了‘网红零食’,产品附加值提升4倍。”此外,园区大数据平台实时监测全县板栗仓储、物流、销售数据,队员们通过平台操作,清晰掌握了科技赋能板栗产业的全链条变革。
紧接着,队员们前往凤山镇的板栗种植园。盛夏的种植园里,连片的栗树枝繁叶茂,饱满的板栗刺苞缀满枝头。种植园负责人李建国带着队员查看栗树生长情况:“我们引进了‘鄂栗5号’‘罗栗4号’等新品种,这些品种不仅抗病性强,还比老品种早熟15天,收购价每斤能高1.2元。”队员们注意到,园内每隔百米就设有土壤墒情监测仪,还搭建了生态养鸡棚,“‘板栗+林下养殖’模式,既能给栗树施肥,又能多一项收入,每亩地年均增收2000元。”更让队员惊喜的是,种植园依托山林资源打造“板栗采摘体验园”,每到周末吸引大量游客前来,去年采摘游收入达35万元,成功探索出“农旅融合”的新路子。
调研最后一站,队员们来到三里桥村委会。村委会会议室里,一场围绕板栗产业发展的“圆桌座谈会”热闹开展,村“两委”干部、种植大户、农产品经纪人齐聚一堂,分享经验、倾诉难题。“家里30亩栗树,每年采收时都缺人手,雇人成本高,不雇人又怕错过最佳采摘期。”村民王大叔的困扰引发众人热议;农产品经纪人则提到“板栗收购价不稳定,遇到市场行情差,一年辛苦就白搭”。队员们一边仔细记录诉求,一边结合提前准备的技术资料,向村民讲解板栗机械化采收设备的使用方法,演示简易的板栗储存保鲜技术。针对销售难题,队员们现场指导村民拍摄板栗种植、采收的短视频,帮助注册拼多多、抖音小店,还建立了“农户-服务队”线上沟通群,方便后续提供销售信息支持。
七天的调研中,“志远”志愿服务队累计走访板栗加工企业8家、种植合作社12个,完成农户访谈200余次、有效问卷600份,最终形成包含“新品种引进方案、机械化种植技术指南、深加工产品开发清单、电商销售实操手册”的综合性调研成果。下一步,服务队将联合学校专家团队,再次赴罗田开展板栗种植技术培训,推动建立“校村共建”帮扶长效机制,持续为罗田板栗产业注入青春动能,助力“中国板栗之乡”以栗为媒,走好乡村振兴特色路,让小小板栗成为农户增收致富的“金果子”。
图为讲解员向队员们介绍天麻的药用价值。 张晓曼 供图
图为三里桥村干部与队员分享罗田板栗产业发展经验。 张晓曼 供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