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鹰派、军事专家戴旭被特朗普点名了,这可太牛了!戴旭是国防大学教授,对中美战略对局有着深刻见解。2018年9月28日,他在释心堂国防教育大讲堂带来《解析特朗普时代中美战略对局》讲座,现场座无虚席。
如果有一天,美国前总统特朗普突然在社交媒体或者某个政策演讲里提到一个中国军事学者的名字,那这个人一定不简单,而戴旭,恰恰就是那个被“点名”的人。
作为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的教授,戴旭的言论向来犀利且直指要害,以至于连大洋彼岸的对手都不得不正视他的存在。
2018年9月28日,他在释心堂国防教育大讲堂的讲座《解析特朗普时代中美战略对局》现场爆满,听众甚至挤到了走廊上——这不是普通的学术讨论,而是一场关于未来大国博弈的前瞻性预判。
戴旭的观点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因为他从不回避中美之间的结构性矛盾。
早在2016年,他就曾断言,如果特朗普选择与中国全面对抗,他的任期“将不超过四年”。
当时很多人觉得这话过于激进,但回头来看,特朗普的执政确实在内外交困中步履维艰。
戴旭的逻辑很清晰:美国无法承受与中国全面对抗的代价,尤其是在经济、军事和全球影响力三个维度上,双方早已形成某种“恐怖平衡”。
你打烂我的沿海城市,我就能摧毁你在亚太的军事存在,这种观点并非危言耸听,而是基于双方军力对比的客观分析。
而戴旭对中美博弈的观察,向来带着一种近乎冷幽默的犀利,在他看来,特朗普的贸易战像是一记重拳打在棉花上,中国不仅没倒下,反而借力打力,把“卡脖子”变成了“练肌肉”的机会。
半导体国产化提速、稀土管制收紧、AI研发狂飙突进,每一步都像是精准踩在美国的供应链痛点上。
他甚至调侃道,华盛顿越是挥舞制裁大棒,中国企业就越像被逼着参加一场“科技奥运会”,成绩反而突飞猛进。
但戴旭绝非盲目乐观派,他在与美军学者交流时曾直言,若中美真的走向全面对抗,结局不会是“谁赢谁输”,而是“谁输得更惨”。
毕竟,全球产业链早已深度纠缠,美国的高端武器依赖中国稀土,中国的部分芯片仍依赖美国技术——这种“相互绑架”的局面,让任何一方都难以全身而退。
有趣的是,他特别提到美国军工复合体的“脆弱性”:F-35战机每架消耗数百公斤稀土,而中国恰好掌握着全球90%的精炼产能。这种不对称的依赖,让所谓的“脱钩”更像是一场豪赌。
戴旭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总能把复杂的战略博弈拆解成通俗的比喻。
比如,他将美国的科技封锁比作“试图用筛子挡洪水”——短期或许能拦截几颗“水珠”(特定技术),但长期来看,中国自主创新的“洪流”终将冲垮人为设置的障碍。
这种判断并非空谈,从华为昇腾芯片的算力反超,到小米自研架构的横空出世,现实正一步步验证他的观点。
不过他也提醒,真正的考验或许在未来——当双方都筑起技术高墙后,谁能更快找到“翻墙的梯子”?
这种观点在西方战略界也得到了一定认同,比如近期美国专家罗伯特·法利提出“击沉中国航母迫使中国退让”的设想,就被广泛质疑过于天真——现代战争早已不是“一击制胜”的游戏,中国的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A2/AD)足以让任何冒险行动付出惨重代价。
戴旭的“牛”,不仅在于他的预判屡屡应验,更在于他敢于在舆论场上亮剑。
当某些人还在幻想“中美必有一战”时,他早已指出,中国的目标从来不是取代美国,而是确保自身发展不受遏制,这种务实而坚定的立场,恰恰是当前国际局势下最稀缺的声音。
如今,随着特朗普可能重返白宫的传闻甚嚣尘上,戴旭当年的分析再次被翻出讨论:如果“特朗普2.0”真的到来,中美是会陷入新一轮对抗,还是如某些学者预测的那样进入“战略稳定期”?
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像戴旭这样的学者,将继续用他的洞察力,为我们解读大国博弈背后的深层逻辑,并且也帮助更多关心国际关系的读者更理智的看待国际问题。
看完文章之后,我们或许需要思考的是:如果美国真的再次对华发起全面围堵,中国最有效的反制手段会是什么?是科技封锁的突破,军事威慑的升级,还是经济韧性的展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