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9月,此时毛主席的心中非常焦躁。
近些日子以来,红一方面军位于前线的战斗指挥人员,与后方中央局的领导们,在关于红军下一步该如何行动一事上,产生了严重的分歧。
不过此时谁也没有想到,由于后来中央苏区前后方人员的矛盾持续加剧,且尚无解决之法。
同年的10月11日,毛主席竟然直接被苏区中央局撤职,并由任弼时、项英宣布了解除毛主席军权的命令。
见此情形,王稼祥被急得原地跳脚,气冲斗牛。
那么当时在中央苏区究竟发生了什么,为何事态会发展到如此不可控的境地?
1932年7月,红一方面军先后进行了南雄、水口战役,并在此过程中战绩辉煌,接连击溃了粤军整整15个团。
将本来想要南下入侵的粤军再次逼回到老窝,稳定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南翼。
结果就在大家还没来得及享受胜利的果实的时候,中共苏区中央局却突然在15日这天,发布了所谓的《告前线红军战士书》,命令红一方面军全体出动去佯攻赣州。
在成功混淆蒋介石部队的视听后,红一方面军主力再经由赣江上游渡河,沿西岸北上,做好与蒋介石中央军主力决战的准备。
至于苏区中央局此举的目的,无非就是为了尽快占领南昌、包围武汉,迅速推动红军在湘鄂赣等省的胜利,将这片地区全部归我们自己所有。
不过,此时在前线的中央局成员们却都认为,后方中央局领导们的如此决策,并不太合时宜,甚至有些冒进。
为此,毛主席、朱德、王稼祥等人坚决表示反对,还对后方中央局领导们几番进行解释,表明现在并不是让红一方面军,与蒋介石主力部队硬碰硬的好时机。
随后,后方中央局领导们派出周总理前来了解情况。
而等周总理真的到了红一方面军前线后,也随即同意了红一方面军前方的意见。
可就在不久后苏区中央局在兴国召开的会议上,毛主席与后方中央局的领导同志们,又针对此事产生了矛盾。
在此过程中,毛主席恳切地希望,后方的中央局领导们不要再随意干涉前方的军事行动。
毕竟他们不清楚前线的具体战况,很容易因此而过度乐观、冒险激进。
很快,双方就此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大有谁都不服谁的架势。
好在,最后苏区中央局终于还是被说服,决定撤销要红军主力与敌人决战的冒险计划,并让毛主席再次回到红一方面军的主要决策位置上。
而此后,毛主席也没有辜负他们的期望,带领着红一方面军陆续取得了更多的胜利,并接连俘虏了国民党军将近5000人。
听闻这个消息,苏区中央局的后方同志们也都很高兴。
结果就在此时,后方的同志们又收到一个消息,那就是蒋介石麾下的陈诚部队,正在向我方红一方面军迫近。
考虑到之前红一方面军取得的节节胜利,后方的中央局同志们一下子就又来了兴致。
一纸电令就发到毛主席手中,要求他带兵继续和陈诚的部队正面交锋,争取更大的战斗成果。
可此时毛主席等前线的指战员们却觉得,如果当下继续按照中央局的计划,在部队接连作战、兵困马乏之际,转头就和陈诚正面硬刚,肯定会造成很大的伤亡。
因此权宜之下,毛主席并未听取中央局的安排,反而是在原地休整部队,准备等一些安排就绪,部队的状态也重新调整回来,再和陈诚一战。
结果后方的领导同事们听到这个消息后,立马予以否决,并一再要求红一方面军按照原定计划,正面攻打陈诚部队。
就这样,双方在此事上一直未能达成一致。
后来位于后方的项英提醒任弼时:“前方不是发来电报,建议我们召开全体中共苏区中央局会议吗?那就依他们,开会!”
很快,1932年10月11日,中央局全体会议在宁都召开,由中共苏区中央局亲自主持。
在当天的会议上,中央局的同志们都在积极为红军将来的出路出谋划策,并倡议各部队一定要立即紧急行动起来。
采取迅速且积极的举措,在国民党的大军正式对我军完成合围之前,逃出敌方的包围圈。
没错,当时蒋介石麾下的部队,正妄图对我红军各部队形成包围,我们前面提到的陈诚,此次积极朝着红一方面军靠拢,打的也是这个目的。
因此有人提议,可以先由主力红军率先作出表率,第一个北向出击,选择敌人兵力薄弱的地方逐个击破,成功打破敌人的包围,粉碎国民党军的大举进攻。
当然,他们的言外之意还是想让红一方面军和陈诚部作战。
同时,在此次会议上,部分后方中央局成员,还专门站出来对前方指战员同志们近阶段的表现加以批评。
在他们看来,正是因为前方中央局成员,对革命胜利与红军现有力量的估计不足,才导致红军部队在此时畏首畏尾,无法将胜利的果实随之扩大,甚至有可能陷入敌人的重重包围。
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及时且无情地打击这种“专等敌人进攻,而不主动出击”的战斗主张,才能将红军队伍发展壮大。
以此为基础,这些后方中央局成员,在后来更是将批评的矛头集中指向了毛主席。
觉得此番正是因为他的决策失误,才导致了如今这种局面,并提出要把毛主席召回后方,专门负中央政府工作失职的责任。
至于红军部队在此次作战方面的责任,则全部由周总理来承担。
听闻这话,周总理也站出来表示自己有话要说。可就在大家都以为他会为自己“辩解”的时候,他却字字句句都在为毛主席说话。
只见当时他站得笔直,言语铿锵地进行了如下阐述,那就是:
虽然在近期的战斗中,前方的同志们确实有“以准备为中心”,不主动和敌方爆发冲突的观念。而以此导致的,如今的战局看起来于我方有些被动,也是事实。
这番话,算是肯定了后方中央局同志提出的,“集中火力反对等待倾向是对的”的观念。
不过与此同时周总理也提出了,虽然长时间的准备和等待,在现如今看来有些不合时宜,但不是我们之前所有的等待都没有必要。
后方的同志们之前远离前线,并不熟悉前方战场的具体情况。
如今只看到我们被动的暂时状态,就以此站出来全盘否定前方同志们之前的“以准备为中心”观念,也是片面的、不可取的。
在此过程中,后方同志对敌人大举进攻认识的不足,也值得批判。
试问,一支兵困马乏的部队,如何还能与敌人的精锐主力正面交锋?
因此在周总理看来,虽然他们在针对此事的部分决议上确有因可循,可专门因此而对毛主席大肆批评,简直不要太过分!
之后面对后方同志们想要趁机解除毛主席兵权的做法,他更是义正言辞地表示:
“泽东这么多年的部队指挥经验,多数都偏于作战。而他本人从始至终的兴趣,也都在于如何主持战争。
所以,将泽东继续留在前方,可以给红军部队在将来的作战中,提供不少的宝贵意见。于长远来说,对国内抗战也极有帮助。”
可见,当时对于后方中央局同志,坚持让毛主席回归后方的决议,周总理极不赞成。他认为,只有毛主席留在前方,才能对革命做出更大的贡献。
当然,对于周总理的这种说法,后方中央局的成员之前就能提出让毛主席退回后方的决议,此时肯定也是反对的。
他们此时所想的,无非就是赶紧把毛主席调回后方,然后他们就能指挥前线红军,与蒋介石的部队连续作战。如此好大喜功,当真是危险而不自知。
为此,周总理为了顾全大局,无奈又提出了两种解决办法:
其一,此次主持战争的全部责任,都由他周恩来一人承担。这样,毛主席身上担负的责任就少了许多,也就有机会、有资格继续留在前方担任主力。
其二,毛主席负此次指挥战争的全责,但后面红一方面军要如何调动,还得由他周恩来亲自监督执行。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当时与会的大多数人,虽然也认真听了周总理的这一席话,但依旧坚定的认为,毛主席在此事上承认与了解错误的觉悟不够。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继续让他主持战争,很容易犯错误,所以并没有立即同意周总理的任何一个提议。
很显然,此时毛主席因为不听从中央局的战斗安排,已经失去了中央局的全权信任。
但此时事情已经发展到刻不容缓的境地,眼看着陈诚的部队越靠越近,而前线的红军战士们却还在焦急地等待着上方的下一步指示。
因此,在会议的最后,考虑到中国革命的大局,中央局最终通过了周总理提出的第一个方案。
不过对此他们也有自己的条件,那就是必须让毛主席暂时以请病假的理由,回归后方一段时间。
等他全部调整好、认识好,再在必要的时候调回到前方,继续主持作战。
考虑到当时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前方的中央局同志们便也无奈接受了这个决议。
就这样,在1932年10月11日,毛主席直接被苏区中央局撤职,并由任弼时、项英宣布了解除毛主席军权的命令。
直到后来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越来越多的人才开始认识到,毛主席军事思想之先明、之前瞻。
于是在湘江战役后,中共中央领导们又重新将毛主席请出山。最后在他的带领下,我们的中央红军才终于转危为安。
该说不说,毛主席这样的军事奇才,确实居功至伟,值得千古传颂!
参考资料:
1、军事论坛丨向毛泽东学习战略布局——中国军网 2022-12-22 06:51
2、长征副刊丨军事理论殿堂的璀璨明珠——中国军网 2024-03-16 07:31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