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炎热的夏季,你可能因为高温而不愿走出公司大门多一步时,在另一些地方,许多人正在为一份工作扛着烈日奔波,这就是今年的毕业生。
也许是求职环境实在恶劣,大数据把求职的视频都推到我手机里了,但是很遗憾的是,视频里的这位女生说:他想找一份外企的工作。
![]()
这一刻,我除了觉得有些诧异现在的年轻人还想进外企外,对他/她们的这些希望可能要泼些冷水,因为,现在的外企正在反向“闭环”。
01
你会发现,现在的外企就是一座畸形的“围城”:里面的人想出来,但无路可走,外面的人想进去,却大门紧闭。
这背后,是外企跨越20年后,当下的两代人面临的截然不同的命运:一群戴着“金手铐”的离不开的中年人,和另一群在玻璃门前踮着脚张望的年轻人。
当下外企里的中年人,大多是赶上或者部分赶上外企黄金时代的人,他们手握外企的“旧船票”,但却发现,如今是既上不了岸,也离不开港。
他们中很多人依然有着远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薪酬、完善的福利和人性化的工作环境。这份优渥的待遇,早已和他们的房贷、子女的教育、家庭的生活品质绑定。
跳槽,在当下的环境里,大概率意味着薪酬的“降级”和文化的“巨变”,那些留在民企的同龄人或许身价千万,但也可能一夜回到解放前,最终,他们被这份稳定的高薪“锁”住动弹不得。
而他们的“武功”,大部分情况又是为外企这套特定体系定制的“屠龙技”,一旦离开这个环境,很可能无法适应外面的新打法,民企需要你从0到1开局,需要你在泥地里打滚前进,很多外企人过不了这关。
而本土企业的“狼性文化”、“老板一言堂”和“小米步枪”的丛林法则,适应996,去陪酒应酬,下班随时待命.......这些做法不仅改变了工作方式,可能也颠覆了早已固化了二十年的价值观。
“离不开”,是因为风险太大,留下的成本暂时还能承受,于是就成了悬在半空里的人,上不去(天花板),下不来(沉没成本),剩下的是在熟悉但日益逼仄的空间里,祈祷自己不是下一个被“优化”的人。
02
与中年人的“离不开”形成对比的,是年轻人的“进不来”。
曾经,外企的校招是优秀毕业生的不二选择,是无数小镇做题家们实现跨越的理想阶梯,如今,这座桥早已变得无比狭窄。
外企在中国市场的角色,早过了高速扩张的阶段,进入了精打细算的守盘护盘期,不再需要大量的新人进来抢市场,更多致力于成本控制和效率提升。
大量的入门级基础岗位被削减,校招规模锐减甚至取消,何况早已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只有等一个人离职,才可能有一个空缺,而这个空缺,很可能直接砍掉。
在预算充足的那几年,外企非常愿意花钱和花时间去培养一张张干净的像白纸一样的年轻人,现在,招聘逻辑变成能“即插即用”。
需要的是有3-5年经验,能立刻上手创造价值的成熟人才,不再是需要花费成本慢慢成长的“学徒”。
即便有少量的外部职位,面临的都是空前激烈的竞争,申请者里国内顶尖985/211的毕业生相当普遍,还有很多拥有海外名校背景、手握多份实习经历的“海归留子”也加入竞争。
对于一个个普通的年轻人来说,在这样的“内卷”中脱颖而出,难度早已升了好几个等级。
本质上来说,年轻人的“进不来”,是因为外企的“造血”功能正在减弱,它开始不再是一个开放的、欢迎新人的生态系统,而逐渐变成了一个日趋封闭、内部循环的“存量”池。
03
硬币的两面,时代的倒影
“离不开的中年人”“进不来的年轻人”,硬币的两面,时代的倒影。
里面中年人的低流动性,加剧了岗位的缺乏,堵住了年轻人进入的通道,又因为新鲜血液注入越来越少,组织开始僵化、行动变得迟缓,身处其中的中年人看不到希望,也更不敢轻易离开。
一个窒息的“反向闭环”就此形成。
这个现象,也许也不仅仅是外企的困境,更是经济从增量时代迈向存量时代的一个直观缩影。
对于困在里面的中年人,该如何“断舍离”,对于站在外面的年轻人,该去哪里寻他们的“星辰大海”?
一个巨大的时代问号。
共勉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