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报》,地球上最長的同类社会公益。(中)
被区区三万元就轻轻断送了一份报纸想向世界纪录冲刺的梦想,在当时,真让我和我的战友们愤愤不己…………
想不到,“车到山前必有路”,這句话真还有它的实用性。
一个想干事,又有担当的人站了出来,救了這项有可能落地东方“世界纪录”的诞生。
他就是当时的成都市新闻出版局主管报刊的副局長王朝雲。
《青年摄影报》每出一期都是要送审的,他作为主官就每期必读,因此他对这份报纸的思想,质量和社会效应了如指撑。
如此代人受過他也心知肚明。
经他们局务会议决定,由报纸的原班人马再办一张摄影报,为避免再次受到干扰,报纸也由成都市新闻出版局直接主管和主办。
這一举措为这项世界纪录的到来铺平了后来几十年奋争的坦途,还为它增加了不少亮点。
当时的政府真是全心全意在为人民服务,当时的官员也勇于担当,不推责任。
前面是《青年摄影报》,后面叫《城市摄影》。但在向社会无偿赠阅四十年的長長历程中,最有影响,又时间最長的还是《摄影报》。
《摄影报》這个名称是我顺手’“捡”来的。
二十世纪初,在全国成百上千的各种各类摄影刊物和报纸的接力比拼中,名头的爭搶就非常激烈。《中国摄影报》在太原,北京的叫《摄影报》……
当时中国摄影家协会的撑门人是陈淑芬,她在創办《摄影报》和“中国摄影函授学院”时就想把“中国”两个字拿回到她北京的报上去。
当时《中国摄影报》的总编是刘阳,一个精明且强桿的书生,我们两份报纸时不时要合兵一处,想些鬼点子去应对老太太给我们的不断压力。
《中国摄影报》這个名头后来不知老太太用了什么方法让刘阳屈服,终于被她拿了过去。
北京和太原怎样斗法我不清楚,但当我见到第一份《中国摄影报》从北京发出时,立馬让办公室报告局里,我们“要”了這个名字,因为《摄影报》更具有国际性。
当陈淑芬老太太见到我们已经更名的《摄影报》时,她一手拿报纸一手拿电话对我说:“绪明,您的动作好快呀!”
想当年,陈淑芬,刘阳和我都属圈内强人之列,从报纸上说,我们是竟爭对手,互不相让。但从私下来说,我们又是很好的交心朋友。
2001年,《摄影报》主办第一埸“英华杯中国西部摄影大赛”时,我还特意邀请了陈淑芬和她的朋友到成都与四川省文联书记,美协主席錢来忠等人一起进行了奖评。
所以我们从来就没有出现过为个人利益的争斗。
我是从最基层把不挣錢的社团主席当到最顶层又大练着自已“盟主功”的人,几十年的观察,除我那能把“世界摄影大会”拿到他的“家”里济南去开的极好朋友曾毅外,我最佩服的中国摄影领军人物中有一女一男两个人。
女的就是陈淑芬,在一批又一批中国摄影家协会的主席群落中,只有她站出来拼尽全力为“虚”的中国摄影家协会創造了两个“实”体,一是《中国摄影报》,一是“中国摄影函授学院”。
男的就是我们《摄影报》的二任社長楊绍明。
绍明也有两大贡献,这还不仅仅只针对中国。
一是他以个人独有的影响,组织了第一埸“中国新闻摄影周”,這个“周”的作用,是终结了中国新闻摄影“摆拍”的历史。
二是他以个人独特的条件,组建了“世界华人摄影学会”,让世界在各地漂泊的华人摄影社团,终于有了一个自己的“家”……
当然,托绍明社長的福,《摄影报》有机会,有条件在頭版上刊登了郎静山,吴印咸和陈复礼三位大家生前一起在“世华大会”上合影的照片,這张珍贵影象在全球所有报刊頭版上都没大篇幅出现过,它独家的历史意义和后来的经济价值简直无可言说。
对于摄影人物是否“杰出”的评价,坦率地说,我是看重组织的,因为组织者的功夫体现在他们必须要付出更多,牺牲更大才能让受益面更宽,更广,消耗自已让更大层面的全民获益。
因此,组织和个人对历史的贡献的推动是无法平说的
CPL对所有人物的评价是這样的。先找出他们的第一性創造和受益面的范围,拿得出看得见,摸得着,留得下的案例比对,由其是在当下已有阮少平,余鹏翔两个傢伙假冒中科院院士和国务院参事的“双骗”事件曝光,拿出实例的对事说话才是对杰出者和整个社会极端地负责任的行为。
而且,只有真正的創造者们的創造才会融入历史,而且不可重复。
我和南京田鸣,太原司苏实被绍明钦定为“世华会”的三位观察员。本着這个名头的责任,如果还有时间,还有机会,我会再出一本千页的《世华会观察》,上面会有更多精采并帶有实例的精典故事。
让真实留在历史,這也是摄影报人的担当和责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